查看: 122|回复: 1

[中医内科] 近期流感病毒活跃,校园防控这样做

[复制链接]

4

主题

0

回帖

3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0
发表于 2025-10-16 11: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期我省流感活动呈现上升趋势,校园作为人员密集场所,科学防控尤为重要。

01严把入口关
  学校和托幼机构要认真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及病因登记追踪制度,及时发现有流感样症状的人员,做到流感疫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关键提示:师生员工不得带病上学上班。

02规范应急处置
  1)发现症状立即行动。当发现学生发热时,应让患病学生佩戴好口罩后转移至学校隔离观察室或校医室,并通知家长接回学生。
  2)异常增多快速上报。学校发现发热、咳嗽或咽痛等症状的学生异常增多时,应尽快向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疾控中心报告,配合开展调查和处置工作。
  2)加强通风和清洁消毒
        加强通风:每日至少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做好清洁消毒:可选择500mg/L含氯消毒剂,对课桌椅、门把手、开关等高频接触的物表擦拭消毒。
  学校在疫情期间避免组织大型活动,减少混班教学

03明确复课标准:退烧≠痊愈≠可复课
  学校流感病例复课条件为:体温恢复正常、其它流感样症状消失2天;或发病后7天。避免病毒“伪装者”引发二次传播!

04做好个人防护
  每个人都是“健康第一责任人”,提高防病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的关键。
  1)接种疫苗。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建议市民尤其是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中小学校学生等人群,及时预约接种新一季的流感疫苗。
  2)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和流动水清洗双手。
  3)注意咳嗽礼仪。在咳嗽或打喷嚏时,尽量避开人群,用纸巾或屈肘遮住口鼻,防止唾液飞溅。
  4)科学佩戴口罩。在流感流行季节,60岁及以上老人、5岁以下儿童、孕妇以及患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等,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如必须前往,应佩戴口罩。
  5)强身健体。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量运动,提升全家免疫力,让流感不敢靠近!

实用资源推荐
  为协助学校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制作了科普视频《莫慌!流感来袭,校园防控有良方》(观看地址:https://cdcp.gd.gov.cn/jkjy/jkzt/crbyfykz/crbkpyd/content/post_4778912.html),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校园流感防控要点,助力提升师生及家长的防病意识及应对能力。(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

主题

6

回帖

4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6
发表于 2025-10-16 11: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预防流感,守护健康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类型,引起流感季节性流行的主要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感染者打喷嚏和咳嗽等产生的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在特定场所,如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流感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

流感的危害有哪些?

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易发生流感暴发疫情。

流感起病急,大多为自限性,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咽喉痛、全身不适等症状。流感的每年季节性流行可导致全球产生300万~500万重症病例、29万~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病例,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如何预防流感?

1. 接种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可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2.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手肘等遮住口鼻,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3.养成健康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均衡营养,充足休息,适量运动,保持自身免疫力。

4.多通风,少聚集。勤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在流感流行季节,高风险人群应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密闭场所,去时建议佩戴口罩。

5.做好个人防护,减少疾病传播。出现流感样症状时,应居家休息,进行健康观察;外出或接触他人时佩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若出现病情加重,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来源:国家疾控局官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