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中国文化

[其它] 看历代名医与名著 究中医五行与气运

[复制链接]

127

主题

214

回帖

345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458
 楼主| 发表于 2019-3-16 18: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与温病


    伤寒、温病的观点,在清初及其以前的医家著述中,是很少有人提出的(有医著引《内经》语提出温病这一病名,辨治理法不详)。高明如名医喻嘉言——《寓意草》、《医门法律》中极为重视人身之阴液,治病思路的大框架仍未出伤寒理法之范畴。寒为阴而伤阳,温为阳而伤阴(对此,吾父认为:“邪入人身,随人身阴阳素因而从化;如人体阳素旺,感阴邪仍多化热耗阴,反之亦然”---这是我父亲的原话)。
    伤寒与温病,明明两大法门。否定温病学派的中医,必定是个救人少伤人多的医生。清中期始,大多医家对疾病的分类清晰起来:病分内伤(七情)、外感(六淫);外感分伤寒、温病;温病再细分为:春温(风温)、暑温(湿热)、秋燥等。这样一来,大脉络就显然了。这期间,叶天士、吴鞠通、徐灵胎、王孟英、陈平伯、薛一瓢、吴又可、余师愚等医家,为中医理论细则(温病学理法)的完善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里只讲叶天士以概其余,叶天士(1666-1745年)的医学理论成就在《温热论》。1624年到1684年为厥阴风木少阳相火主令,1684年到1744年为第七十四甲子少阴君火阳明燥金主令。可以看出叶天士一生行医都是在火燥之气盛行之时代。明乎此,再去读《温热论》与《临症指南》,将更易融会于心。
    你再看,刘河间(约1120~1200年)  主要行医于1144年到1204年的第六十五甲子阳明燥金少阴君火主令之时。前面说过,黄元御刚好大我父亲180岁,我父亲讲黄师的心法最可效法,而刘河间刚好大叶天士三个180年,前者强调“六气皆从火化”,后者作《温热论》为《伤寒论》之翼。----将二人的著作摆在一起来看,真正前呼后应,相隔五百四十年的前呼后应。一百八十年,上元中元下元三个甲子过去了,太阳系内,天体运动又一个较大的周期开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主题

214

回帖

345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458
 楼主| 发表于 2019-3-16 18: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理论与自然科学也可互相印证


    我在认识到(2006年前后,初步认识成形)大司天周期性之后,大喜之余,仍在四处求证,从天文物理学方面侧证的《多四季论》就是在这段时间买的;又查阅了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文献,竺老讲秦汉以来华夏大地上的气候变迁也基本吻合这个六气大司天。传统的中医理论超越了时空!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若能学习中医理论,我想他一定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霍金,当代物理学界走在最前沿的科学巨匠,认为宇宙起源于一点。《医宗金鉴》的《运气要诀》开篇即是  “  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文字难懂,图却易解-----那几个图能与霍金的看法视为等同吗?我认为是完全可以的!现代科学最前沿的理论早就蕴含在古中医轻描淡写的语句中。
    又,“天人合一”的观点实贯穿中医理论的始终,吴鞠通的《草木各得一太极》讲小可见大,小可蕴大,人体即是天体,人体即是大自然,一草一木也都蕴含了大自然之理。这与佛教讲的“一沙一世界”,与当今科学讲的物体的局部结构中蕴有整体的信息,微观如原子类极宏观太阳系,是不是同义呢?   明末医家李中梓在《古今元气厚薄不同论》中讲:元气古厚而今薄,人身应之,故治病之法宜远峻烈,多行王道温补。这是注意到了“宇宙在膨胀”---难道不是吗?  
    我个人的理解认为:中华传统医学探究的极至就是“天人合一”、“万物一元”。大自然与人这个万物之灵有着诸多一一对应的联系;宇内万物缘于一个“一”,这个“一”就是那个太极。“一”生于“无”,这个无就是那个太虚。当代最前沿的天体物理学似是有这种朦胧的认识了,殊不知我们的祖先早就将这写成书本,放在金匮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