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温病的观点,在清初及其以前的医家著述中,是很少有人提出的(有医著引《内经》语提出温病这一病名,辨治理法不详)。高明如名医喻嘉言——《寓意草》、《医门法律》中极为重视人身之阴液,治病思路的大框架仍未出伤寒理法之范畴。寒为阴而伤阳,温为阳而伤阴(对此,吾父认为:“邪入人身,随人身阴阳素因而从化;如人体阳素旺,感阴邪仍多化热耗阴,反之亦然”---这是我父亲的原话)。
伤寒与温病,明明两大法门。否定温病学派的中医,必定是个救人少伤人多的医生。清中期始,大多医家对疾病的分类清晰起来:病分内伤(七情)、外感(六淫);外感分伤寒、温病;温病再细分为:春温(风温)、暑温(湿热)、秋燥等。这样一来,大脉络就显然了。这期间,叶天士、吴鞠通、徐灵胎、王孟英、陈平伯、薛一瓢、吴又可、余师愚等医家,为中医理论细则(温病学理法)的完善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里只讲叶天士以概其余,叶天士(1666-1745年)的医学理论成就在《温热论》。1624年到1684年为厥阴风木少阳相火主令,1684年到1744年为第七十四甲子少阴君火阳明燥金主令。可以看出叶天士一生行医都是在火燥之气盛行之时代。明乎此,再去读《温热论》与《临症指南》,将更易融会于心。
你再看,刘河间(约1120~1200年) 主要行医于1144年到1204年的第六十五甲子阳明燥金少阴君火主令之时。前面说过,黄元御刚好大我父亲180岁,我父亲讲黄师的心法最可效法,而刘河间刚好大叶天士三个180年,前者强调“六气皆从火化”,后者作《温热论》为《伤寒论》之翼。----将二人的著作摆在一起来看,真正前呼后应,相隔五百四十年的前呼后应。一百八十年,上元中元下元三个甲子过去了,太阳系内,天体运动又一个较大的周期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