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21|回复: 1

[寓医深长] 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古人通过观察什么画出来的

[复制链接]

13

主题

12

回帖

74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4
发表于 2022-4-6 14: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医养生爱好者 于 2025-8-7 16:56 编辑

中医的经络,看不见摸不着,不是血管也不是神经,古人通过观察什么画出来的

     在针灸疗法中,最为核心的知识点就是我国独有的关于人体经络的学说,既然针灸疗法已经被实践所证明,是非常正确且有效的疗法,那么它的理论基础——经络学也一定是基于人体的正确医学理论。早在上古传说时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经络,但那时候的人们是怎么发现隐藏在人身体内的经络和穴位的呢?

经络的现代科学依据
     随着解剖学等现代医学和相关技术的发展,直到上个世纪,医学工作者们才有了足够的实力能彻底剖析出人体内的组织架构。在进行广泛的人体解剖观测的基础上,医学工作者们证实了人身体中的经络线是确实存在的,但它不是西医中常说的神经或者血管一类的东西,它隐藏于组织细胞之间,用肉眼是无法直接观测出来的。
     在解剖实践的基础上,生物学家们对经络的存在做了一个符合科学的解释:古人所说的经络其实是我们体内的细胞有序排列而形成的细胞间隙。除了人类外,动物甚至植物等生物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经络线,可以说只要有生命,就会有经络的存在。
     简单来说,随着人类短期内的新陈代谢进行和长期内的生物进化,细胞间的空隙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不过变化的幅度非常的微小,变化的过程则十分漫长。如果一个人时常会锻炼身体,或者长期从事体力类劳动,那么他的细胞自组织能力就比较高,细胞间隙也较为通畅,身体就会健康。
那些需要针灸来治疗病情的人,就是由于体内某处的细胞间隙不顺畅,需要通过外力刺入来使其变得通畅,从而恢复身体健康。当然细胞间隙,也就是经络具体是如何被激活,又怎么发挥促进人身体健康的作用,不是简单地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这其中还有非常高深的医学理论存在。

古人的经络观念
     让我们惊叹的是,古人并没有产生细胞的相关概念,也不知道人体的组织构成,但他们却发现了细胞间隙的存在,并且以经络学为基础构建了一套完整、实用的针灸治疗体系。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代名医,如华佗、张仲景等,无一不是在经络学的基础上将中医发扬光大。
     古人是怎么产生人体内有经络存在的想法呢?这其实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念有着很大的关联。自从汉代董仲舒振兴儒学思想后,便产生了天人合一的观念,意思是天地间的运行规律与人的生长规律是相同的。从人受伤会流血入手,古人把人体内的血液比作了天地间的河流。
     由于当时的中国有十二条最为著名的河流,恰好和上古时期黄帝所编写的《黄帝内经》中记载的经脉数相吻合,因此医者们坚信人体内有十二条经络存在负责气血运行。人生了病就像河流被堵塞一样,需要外力干预使其畅通无阻。古人想象中的经络其实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血管,这也算是误打误撞的发现了。
     此外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古代科学理论也为经络和穴位的存在提供了一系列佐证,使人们越发地相信人体内存在经脉。在长期的针灸医学实践中,人们逐渐摸索出了静脉的具体位置,并作图把它画了下来,便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针灸脉络图。
十二经络图.jpg
经络图的形成
     针灸脉络图的形成与发展完善,历经了数千年的时间,其间有无数古代医学家们日以继夜地进行研究,才有了如今系统而又逻辑自洽的经络理论。关于经络图的最早形成时间,在上古时期黄帝所写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经络的记载,并详细地指明了人体内有十二条经络线纵贯全身。
     黄帝之所以能够发现经络的存在,是因为他在长期给人们治病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用力刺激人体表的某些地方,会产生从疼痛到酸麻等不同的感觉体验。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黄帝一步步地记载下刺激人体不同部位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并将其用线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最为古老的经络线。
     《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经络线是非常简单的,而自“天人合一”等思想出现后和《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线相吻合,愈发地激起了古人对于经络的探索和研究。对于人体部位的刺激物也从手指一步步变为又细又长的针。
     通过数千年的扎针实验,经络图上记载的穴位越来越多,最后才形成了如今看起来密密麻麻的人体经络图。可以说经络图的形成,离不开古代医生们的一次次的实验探索,更离不开受实验者在被扎针后细致的感觉描述,其形成的不易,如今想来都不禁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5

主题

6

回帖

136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36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经络和穴位的起源,科学界和史学界尚无定论,因为其形成过程发生在缺乏系统文字记录的远古至先秦时期。但基于考古发现、文献研究、人类学类比和现代科学验证,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合理推测与分析:

一、核心发现路径:经验观察的长期积累

古代人并非凭空“发明”经络穴位,而是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生活实践、医疗尝试和偶然观察中逐渐归纳总结出来的。主要路径可能包括:


病痛反应点的发现(“以痛为腧”):

古人发现身体某些部位在受伤、疾病或按压时会出现自发性疼痛或压痛。

反复实践中意识到按压、刺灸这些痛点能缓解局部或远处的疼痛/症状(如头痛时按压合谷穴)。

这些反应点成为最早的“穴位”雏形(即“阿是穴”)。



体表反应与内脏疾病的关联(“内外相应”):

古人观察到某些内脏疾病发作时,体表特定区域会出现皮肤颜色改变、温度异常、皮下结节、压痛敏感等现象。

刺激这些体表反应点能影响内脏功能(如腹痛时按压足三里)。

这些点被系统记录,形成与特定脏腑关联的穴位。


刺激感传现象的追踪(“循经感传”):

在针刺、艾灸或按压某些点时,患者会感觉到一种酸、麻、胀、重、热或凉的特殊感觉(“得气”),并可能沿着特定路线传导。

大量案例显示,这些传导路线具有可重复性和相对固定的方向性。

这些主观感觉传导路线被认为是“经络”概念的最直接经验来源。现代研究证实约15-20%人群存在显著的“循经感传”现象。


解剖实践的有限启示:

古代存在一定的解剖实践(如祭祀、战争创伤处理)。

虽然无法观察到现代意义上的神经、血管细微结构,但可能观察到主要的血管(脉)、肌腱(筋)、神经干(如坐骨神经)的走向。

这些可见的、粗大的线性结构(尤其是血管)可能为“脉”(经络的早期称谓)的概念提供了形态学雏形。但经络的复杂循行路线远超当时解剖所见。


气功导引的体悟:

在静坐、冥想或特定动作(导引术)中,练习者能感知体内有能量流(“气”)沿特定路径运行的感觉。

这种内省体验与针刺感传路线高度相似,可能为经络路线的描绘提供了内证依据。


二、理论体系的构建:哲学与经验的融合

在积累了海量经验点(穴位)和线(感传路线)后,古人需要一套理论来解释其功能联系和运行规律。此时,当时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阴阳五行、天人相应) 发挥了关键作用:

“气”概念的引入:

古人用“气”来解释生命活动、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经络被认为是运行气血的通道,穴位是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阴阳五行学说的整合:

将经络、穴位、脏腑按阴阳属性(如手三阴经、足三阳经)和五行归属(如肺属金、肝属木)进行系统分类。

构建了脏腑-经络-体表(穴位) 的功能联系网络,解释了穴位治疗远端脏腑疾病的原理(如肺经穴位治咳嗽)。


天人相应观的映射:

将人体视为小宇宙,经络系统被想象为河流(“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穴位则是河流上的重要节点(如井、荥、输、经、合)。


系统化命名与归经:

将散在的经验穴位按感知到的传导路线(经络)进行系统归类和命名(如“手太阴肺经”及其上的11个穴位)。

描绘出相对固定的经络循行路线图(如《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到《灵枢·经脉》的演进)。


三、重要佐证与现代科学视角

考古发现:

马王堆汉墓帛书(约公元前2世纪):《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经络文献,描述了11条脉的简单循行和所主病症,无穴位记载,证明经络概念早于系统穴位理论。

绵阳双包山汉墓木人(约公元前2世纪):体表有朱砂绘制的线条,被认为是目前最早的经络模型。

现代科学研究(部分验证与解释):

低电阻特性:大部分穴位皮肤电阻低于周围组织,电特性可作为探测依据。

富集神经末梢/感受器:许多穴位位于神经末梢、神经束、血管神经束穿出筋膜处或肌肉运动点上。

结缔组织与筋膜网络:研究提示经络可能对应筋膜结缔组织网络,是信息传递(如机械信号传导、组织液流动)的通道。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针灸刺激穴位可通过激活神经系统,调节神经递质、激素释放和免疫反应,产生局部和全身效应,解释其远治作用。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刺激特定穴位可激活大脑相应功能区,显示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循经感传的生理基础:可能与外周神经兴奋的跨节段传递、脊髓背角神经元链式反应、中枢兴奋扩散等因素有关。


四、结论:一个经验、体悟与哲学思辨共同构建的复杂系统

经络穴位的发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

起源于实践:源于远古先民对体表反应点(压痛、病征)、刺激感传现象、解剖可见结构的长期观察和经验积累。

形成于归纳:通过追踪“循经感传”和内省体验(气功),将散在的“点”(穴位)连接成“线”(经络雏形)。

升华于理论:借助阴阳五行、天人相应、气血学说等哲学思想,构建出解释生命活动、疾病发生和诊疗原理的系统理论框架。

完善于临床:在数千年医疗实践中不断验证、修正、补充(如发现新穴位、完善经络循行),最终形成复杂而自洽的体系。


重要提示:

非单一来源:经络穴位的形成是多种途径(病痛反应、感传、解剖、内省)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发现。
非现代解剖学实体:现代科学尚未找到完全独立于已知解剖结构(神经、血管、淋巴、筋膜)的“经络管道”。其本质更可能是一个功能性网络系统,整合了神经、体液、生物电、生物力学等多层次信息调控机制。

经验科学的智慧:尽管其形成机制尚未完全被现代科学阐明,但其有效性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得到反复验证,体现了古代先民卓越的观察力、归纳力、系统思维能力和实践智慧。

简言之,经络穴位是古代中国人通过极度敏锐的体察、海量的实践积累、大胆的哲学思辨和不断的临床验证,逐步构建出的关于人体功能调控规律的独特认知模型,是人类经验医学史上的伟大成就。现代科学正在努力揭示其背后的生物学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