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中医天地

[国内中医药传承] 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 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

  [复制链接]

2

主题

20

回帖

2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6
发表于 2025-2-27 11: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旋覆代赭汤”等43首方剂)·(二)吴茱萸汤


(二)吴茱萸汤


基本信息
现代对应情况
出处
处方、制
法及用法
药味
名称
基原及用药部位
炮制
规格
折算
剂量
用法
用量
功能主治
  
《伤寒论》(汉•张仲景)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吴茱萸
芸香科植物吴茱萸  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石虎 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 Huang或疏毛吴茱萸 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bodinieri (Dode) 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汤洗吴茱萸
69.00g
上四味,以水1400mL,煮取400mL,去药渣,温服140mL,日三服。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症见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细弦紧或迟而缓弱。
人参
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的干燥根和根茎
生品
41.40g
生姜
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鲜根茎
生品
82.80g
大枣
鼠李科植物枣Ziziphus  jujuba Mill.的干燥成熟果实
生品
36.00g
  
备注
  
      1.据原方中煎煮法“煮取二升,温服七合”,可知本方每服量约为煎出总量的1/3。故本方每次的服药量为:汤洗吴茱萸23.00g,人参13.80g,生姜27.60g,大枣12.00g。根据张仲景方剂服药法中“不必尽剂”、随证变化、灵活施用的特点,日服用次数建议1-3次,根据临床实际遵医嘱使用。
      上述折算剂量系依汉代度量衡直接折算,若与当今主流用量严重不符,在固定原方比例和每服量的基础上,结合安全性评价结果及临床用药实际确定日服总量。
      2.汤洗吴茱萸:建议参考2007年版《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载的“生吴茱萸”相关炮制方法,即“除去杂质,投入沸水中浸二分钟,捞出,晒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0

回帖

2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6
发表于 2025-2-27 11: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旋覆代赭汤”等43首方剂)·(三)猪苓汤


(三)猪苓汤


基本信息
现代对应情况
出处
处方、制
法及用法
药味
名称
基原及用药部位
炮制
规格
折算
剂量
用法
用量
功能主治
  
《伤寒论》(汉•张仲景)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猪苓
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 Fries的干燥菌核
生品
13.80g
上五味,以水
  
800mL,先煮猪苓、茯苓、泽泻、滑石四味至400mL,去药渣,内阿胶13.80g烊尽,每次温服140mL,日三服。
【功效】利水渗湿,清热养阴。
  
【主治】水热互结阴伤证。症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咳嗽,或呕恶,或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或细数。亦治热淋、血淋。
茯苓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
生品
13.80g
泽泻
泽泻科植物东方泽泻Alisma  orientate (Sam.) Juzep.或泽泻Alisma plantago-aquatica Linn.的干燥块茎
生品
13.80g
阿胶
马科动物驴Equus  asinus L.的干燥皮或鲜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
生品
13.80g
滑石
硅酸盐类矿物滑石族滑石,主含含水硅酸镁[Mg3(Si4O10)(OH)2]
生品
13.80g
  
备注
  
       据原方中煎煮法“取二升”“温服七合”,可知本方每服量约为煎出总量的1/3。故本方每次的服药量为:猪苓4.60g,茯苓4.60g,阿胶4.60g,泽泻4.60g,滑石4.60g,日服3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0

回帖

2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6
发表于 2025-2-27 11: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旋覆代赭汤”等43首方剂)·(四)甘草泻心汤


(四)甘草泻心汤


基本信息
现代对应情况
  
出处
  
处方、制
法及用法
药味
名称
基原及用药部位
炮制
规格
折算
剂量
用法
用量
功能主治
  
《伤寒论》(汉•张仲景)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
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干燥根和根茎
炒甘草
55.20g
上六味,以水2000mL,煮取1200mL,去药渣,再浓缩至600mL,温服200mL,日三服。
【功效】益气和胃,消痞止利。
  
【主治】胃气虚弱之痞证。症见心下痞硬而满,下利日数十行,水谷不化,腹中雷鸣,干呕,心烦不得安,舌质淡或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细或弦滑。亦治狐惑病。
黄芩
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
生品
41.40g
干姜
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
生品
41.40g
大枣
鼠李科植物枣Ziziphus  jujuba Mill.的干燥成熟果实
生品
36.00g
半夏
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
清半夏
34.50g
黄连
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
生品
13.80g
  
备注
  
      1.据原方中煎煮法“煎取三升,温服一升”,可知本方每服量为煎出总量的1/3。故本方每次的服药量为:炒甘草18.40g,黄芩13.80g,干姜13.80g,大枣12.00g,清半夏11.50g,黄连4.60g。根据张仲景方剂服药法中“不必尽剂”、随证变化、灵活施用的特点,日服用次数建议1-3次,根据临床实际遵医嘱使用。
      上述折算剂量系依汉代度量衡直接折算,若与当今主流用量严重不符,在固定原方比例和每服量的基础上,结合安全性评价结果及临床用药实际确定日服总量。
      2.炒甘草:参考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清炒法,建议将甘草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趁湿清炒,炒至微黄,干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0

回帖

2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6
发表于 2025-2-27 12: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旋覆代赭汤”等43首方剂)·(五)黄连汤

(五)黄连汤


基本信息
现代对应情况
  
出处
  
处方、制
法及用法
药味
名称
基原及用药部位
炮制
规格
折算
剂量
用法
用量
功能主治
  
《伤寒论》(汉•张仲景)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服夜二服。
黄连
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
生品
41.40g
上七味,以水2000mL,煮取1200mL,去药渣,温服。日三服、夜二服。
【功效】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主治】上热下寒证。症见胸中烦闷,腹痛,或呕吐,恶心,或肠鸣泄利,舌苔白滑,脉弦者。
甘草
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干燥根和根茎
炒甘草
41.40g
干姜
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
生品
41.40g
桂枝
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
生品
41.40g
人参
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的干燥根和根茎
生品
27.60g
半夏
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
清半夏
34.50g
大枣
鼠李科植物枣Ziziphus  jujuba Mill.的干燥成熟果实
生品
36.00g
  
备注
  
     1.据原方中煎煮法“煮取六升”“昼三夜二”,可知本方每服量为煎出总量的 1/5。故本方每次的服药量为:黄连8.28g、炒甘草8.28g、干姜8.28g、桂枝8.28g、人参5.52g、清半夏6.90g、大枣7.20g。根据张仲景方剂服药法中“不必尽剂”、随证变化、灵活施用的特点,日服用次数建议1-5次,根据临床实际遵医嘱使用。
      上述折算剂量系依汉代度量衡直接折算,若与当今主流用量严重不符,在固定原方比例和每服量的基础上,结合安全性评价结果及临床用药实际确定日服总量。  
     2.炒甘草:参考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清炒法,建议将甘草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趁湿清炒,炒至微黄,干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0

回帖

2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6
发表于 2025-2-27 12: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旋覆代赭汤”等43首方剂)·(六)附子汤


(六)附子汤


基本信息
现代对应情况
  
出处
  
处方、制
法及用法
药味
名称
基原及用药部位
炮制
规格
折算
剂量
用法
用量
功能主治
  
《伤寒论》(汉•张仲景)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附子
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子根的加工品
黑顺片
30.00g
上五味,以水1600mL煎煮,煮取600mL,去药渣,温服200mL,日三服。
【功效】温经助阳,散寒祛湿。
  
【主治】阳虚寒湿内停证。症见身体骨节疼痛,手足不温,背恶寒,纳差,口中和,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舌淡苔白滑,脉沉微或细。
茯苓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
生品
41.40g
人参
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的干燥根和根茎
生品
27.60g
白术
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
生品
55.20g
白芍
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
生品
41.40g
  
备注
  
     据原方中煎煮法“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可知本方每服量为煎出总量的1/3。故本方每次的服药量为:黑顺片10.00g,茯苓13.80g,人参9.20g,白术18.40g,白芍13.80g。根据张仲景方剂服药法中“不必尽剂”、随证变化、灵活施用的特点,日服用次数建议1-3次,根据临床实际遵医嘱使用。
      上述折算剂量系依汉代度量衡直接折算,若与当今主流用量严重不符,在固定原方比例和每服量的基础上,结合安全性评价结果及临床用药实际确定日服总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0

回帖

2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6
发表于 2025-2-27 12: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旋覆代赭汤”等43首方剂)·(七)泽泻汤


(七)泽泻汤


基本信息
现代对应情况
  
出处
  
处方、制
法及用法
药味
名称
基原及用药部位
炮制
规格
折算
剂量
用法
用量
功能主治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
  
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泽泻
泽泻科植物东方泽泻Alisma  orientate (Sam.) Juzep.或泽泻Alisma plantago-aquatica Linn.的干燥块茎
生品
69.00g
上两味,用水400mL,煮取约200mL,分两次温服。
【功效】利水健脾除饮。
  
【主治】水饮上犯之眩晕。症见头目眩晕,胸中痞满,咳逆倚息,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弦。
白术
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
生品
27.60g
  
备注
  
     据原方中煎煮法“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可知本方每服量为煎出总量的1/2。故本方每次的服药量为:泽泻34.50g、白术13.80g,根据张仲景方剂服药法中“不必尽剂”、随证变化、灵活施用的特点,日服用次数建议1-2次,根据临床实际遵医嘱使用。
     上述折算剂量系依汉代度量衡直接折算,若与当今主流用量严重不符,在固定原方比例和每服量的基础上,结合安全性评价结果及临床用药实际确定日服总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

回帖

2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4
发表于 2025-2-27 12: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旋覆代赭汤”等43首方剂)·(八)橘皮竹茹汤


(八)橘皮竹茹汤


基本信息
现代对应情况
  
出处
  
处方、制
法及用法
药味
名称
基原及用药部位
炮制
规格
折算
剂量
用法
用量
功能主治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陈皮
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
生品
100.00g
上六味,以水2000mL,煮取600mL,温服200mL,日三服。
【功效】补虚清热,和胃降逆。
  
【主治】胃虚有热,胃气上逆证。症见呃逆,或干呕,或嗳气。虚烦不安,少气,口干,手足心热,舌淡红或嫩红,苔少或薄白,脉虚细。
竹茹
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 var. henonis (Mitf.) Stapf ex Rendle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
生品
30.00g
大枣
鼠李科植物枣Ziziphus  jujuba Mill.的干燥成熟果实
生品
90.00g
生姜
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鲜根茎
生品
110.00g
甘草
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干燥根和根茎
生品
69.00g
人参
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的干燥根和根茎
生品
13.80g
  
备注
  
据原方中煎煮法“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可知本方每服量为煎出总量的1/3。故本方每次的服药量为:陈皮33.33g、竹茹10.00g、大枣30.00g、生姜36.67g、甘草23.00g、人参4.60g。根据张仲景方剂服药法中“不必尽剂”、随证变化、灵活施用的特点,日服用次数建议1-3次,根据临床实际遵医嘱使用。
  
上述折算剂量系依汉代度量衡直接折算,若与当今主流用量严重不符,在固定原方比例和每服量的基础上,结合安全性评价结果及临床用药实际确定日服总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

回帖

2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4
发表于 2025-2-27 12: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旋覆代赭汤”等43首方剂)·(九)甘姜术苓汤


(九)甘姜术苓汤


基本信息
现代对应情况
  
出处
  
处方、制
法及用法
药味
名称
基原及用药部位
炮制
规格
折算
剂量
用法
用量
功能主治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
  
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甘草
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干燥根和根茎
生品
27.60g
上四味,先以水1000mL煎煮四味,煮取约600mL,温服约200mL,日三服。
【功效】散寒除湿。
  
【主治】寒湿下侵之肾着。症见腰部冷痛沉重,饮食如故,小便自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
白术
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
生品
27.60g
干姜
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
生品
55.20g
茯苓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
生品
55.20g
  
备注
  
据原方中煎煮法“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可知本方每服量为煎出总量的1/3。故本方每次的服药量为:甘草9.20g、白术9.20g、干姜18.40g、茯苓18.40g,根据张仲景方剂服药法中“不必尽剂”、随证变化、灵活施用的特点,日服用次数建议1-3次,根据临床实际遵医嘱使用。
  
上述折算剂量系依汉代度量衡直接折算,若与当今主流用量严重不符,在固定原方比例和每服量的基础上,结合安全性评价结果及临床用药实际确定日服总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

回帖

2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4
发表于 2025-2-27 12: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旋覆代赭汤”等43首方剂)·(十)旋覆代赭汤


(十)旋覆代赭汤


基本信息
现代对应情况
  
出处
  
处方、制
法及用法
药味
名称
基原及用药部位
炮制
规格
折算
剂量
用法
用量
功能主治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
  
厚朴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
厚朴
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或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var. biloba Rehd. et Wils.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
生品
110.00g
上七味,以水2000mL煎煮,煮取800mL,温服160mL,日三服。
【功效】解肌发表,行气通便。
  
【主治】表虚里实证。症见腹满,便秘,发热恶寒,汗出,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甘草
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干燥根和根茎
生品
41.40g
大黄
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生品
41.40g
大枣
鼠李科植物枣Ziziphus  jujuba Mill.的干燥成熟果实
生品
30.00g
枳实
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幼果
生品
69.00g
桂枝
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
生品
27.60g
生姜
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鲜根茎
生品
69.00g
  
备注
  
据原方中煎煮法“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可知本方每服量为煎出总量的1/5。故本方每次的服药量为:厚朴22.00g,甘草8.28g,大黄8.28g,大枣6.00g,枳实13.80g,桂枝5.52g,生姜13.80g,根据张仲景方剂服药法中“不必尽剂”、随证变化、灵活施用的特点,日服用次数建议1-3次,根据临床实际遵医嘱使用。
  
上述折算剂量系依汉代度量衡直接折算,若与当今主流用量严重不符,在固定原方比例和每服量的基础上,结合安全性评价结果及临床用药实际确定日服总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

回帖

2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4
发表于 2025-2-27 12: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旋覆代赭汤”等43首方剂)·(十一)温脾汤


(十一)温脾汤


基本信息
现代对应情况
  
出处
  
处方、制
法及用法
药味
名称
基原及用药部位
炮制
规格
折算
剂量
用法
用量
功能主治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
  
大黄四两,人参、甘草、干姜各二两,附子一枚(大者)。右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
大黄
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生品
55.20g
上五味,以水1600mL,临熟下大黄,煮取500mL,日三服。
【功效】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主治】脾阳不足,阴寒内积证。症见久利赤白,或霍乱;大便不通,脐腹冷痛,喜温不喜按,肢冷,舌淡苔白,脉沉弦或迟或弱。
人参
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的干燥根和根茎
生品
27.60g
甘草
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干燥根和根茎
生品
27.60g
干姜
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
生品
27.60g
附子
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子根的加工品
黑顺片
15.00g
  
备注
  
唐代方药计量传承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服法亦参考汉代方剂处理。据原方中煎服法“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可知本方每服剂量为煎出总量的1/3,故本方每次的服药量为:大黄18.40g,人参9.20g,甘草9.20g,干姜9.20g,黑顺片5.00g。日服用次数建议1-3次,根据临床实际遵医嘱使用。
  
上述折算剂量系依汉代度量衡直接折算,若与当今主流用量不符,在固定原方比例和每服量的基础上,结合安全性评价结果及临床用药实际确定日服总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