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220|回复: 0

[古代师承医谱] 山阳医派的传承

[复制链接]

168

主题

243

回帖

3139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139
发表于 2019-4-18 18: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鞠通著述的《温病条辨》,为医家们治疗传染性疾病开辟了一条暂新的路径,淮医对这一新事物的出现抱着肯定的态度,汲取《温病条辨》中精髓,用以诊疗不断发生的疫病。自清代道光以降,数十年间,淮安府山阳县的医家峰起,名医辈出。清末民初,淮安人士顾竹侯综述这一时期的淮安医学发展情况时说:“吾乡襟淮带海,代产名医,自吴鞠通先生著述《温病条辨》一书,发明伤寒、温病之异,与夫三焦受病之不同,嗣是医家始不囿于仲景之论,所以生枯起朽者不知其几千万人也。吴书既风行一时,淮医亦遂有声于世,乡后学缵承余绪,精益求精,卢扁医家不可偻指。”
    历数清末民初的淮医前贤,“淮扬九仙”刘金方名列前茅。刘金方(1825-1888)字子成,号淮山儒士,出身于吴氏故里河下镇的刘氏中医世家,“绍祖父之业”而成为一代医人。其祖父刘振元是吴鞠通同时代的人,《温病条辨》问世后传到河下,刘振元用以教授金方及其医徒。在学习中,刘金方认识到《温病条辨》是临证适用的参考书之一,遵循《温病条辨》的理法方药治疗疾病,获得了不少经验。咸丰己未年(1859),刘金方将自祖父以来留存的医案医话,编辑成《临症经应录》一书,示范后学。该医案虽未出版,但一直在医家中传抄,其家传本于1959年被刘再方献给国家。在临证中,刘金方因其德技双馨,获得“淮扬九仙”盛名,《续纂山阳县志》记载“刘金方,居河北,工医术,窭人就医,辄赠良药或转袖金以遗之。”刘氏医学世家中以“金方、少方(1872-1926)、再方(1915-1968)”三世医名较著,在先后业医的180多年间。编著有《临症经应录》(刘金方)、《临症经应录续录》(刘仲英)、《三世良箴》(刘少方)等医案。还为淮安及周边地区培育了众多医家,又经授徒传子,形成了自然承续的医家群体,因此,刘金方成了山阳医派的自然掌门人。在刘金方的医徒中高映青曾为慈禧治病,被称赞医术不在御医之下,他曾创制“鳖苋膏”方治疗肝脾肿大,编著的 《乳石山房医案》,被今人列为百年前黑热病在苏北、安徽、山东等地流行的较早文献记载。
    清.道咸年间,河下刘氏医家刘又坡的医徒李厚坤在学习、应用吴鞠通《温病条辨》的理法方药治病中,将该书编辑成《温病赋》九篇和方歌一卷,由刘金方的医徒范星儒作序。《温病赋及方歌》当时并未出版,但被“江淮涟泗,北迄冀鲁,南洎镇扬”的医家广泛传抄,发挥了宣传普及吴鞠通温病学思想的作用。民国十八年(1929),宝应人姜子房冒名将《温病赋》投上海中医书局出版,几经再版。新中国成立后,淮阴卫生学校油印《温病赋》发给中医班学生阅读。1986年,淮阴市中医学会印发署名“清.清河曹伯玉著”传抄本《温病赋及方歌》。
    清.光绪年间,进士刘鹗(1857-1909)涉足医学,在河下镇开一爿中药店,学习吴鞠通《温病条辨》,编著了《温病条辨汤头歌括》。
    清末,韩达哉(约1867-1934)医士在太医院供职期间,认识到“晚近以来,天时人事代有变迁,患伤寒者间或有之,患温病者十常八九。”希望医家在“伤寒”与“温病”的学术争议中,重视实践。他编辑出版《医学摘瑜》一书,编选临症经验,收载了师授《温病条辨汤头歌括》、以及《寒温大要论》、《伤寒舌鉴赋》等文章,供临症医家参考、学习。
    清末民初,河下镇河北大街张氏医家中张治平(约1855-1930)以擅长治疗温病享誉一方,与兴化赵海仙、阜宁余奉仙共称苏北三大名医。其子张锡周(1882-1950)因屡治重症顽疾获效,百里方圆,妇孺皆知。曾担任河下“钵池山中医公会”副会长,与汪筱川一起创设河下防疫施药局,
    民国初年,在清江浦西坝盐务公立同善堂官药局业医的汪筱川(1868-1947)回到河下行医,倡办“山阳中医学校”,主编《康健新声》月刊,创办设在河下闻思寺的“中国红十字会时疫医院”、河下防疫施药局,先后担任山阳中医研究会、淮安县中医公会会长、名誉会长,教育培训中医人员百余人,并参予诸多地方慈善事业。民国二十年前后,为抗争“废止旧医,发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曾推派刘树农、姚肃吾等前往苏州参加呼吁。
    山阳医派经家传师授,自生自灭的传承、发展,在民国十年前后,淮安县淮城及河下约十六平方公里范围内,相继有刘、应、杨、王、汪、张、高、曹等十数个医学世家,这些医家也各自具有治疗温病、伤寒、及内、外、妇、儿、喉等科特长。并在河下约3平方公里范围内出现医生多、药店多,群众因此称河下为“丛医镇”。又因淮城医家胡慎庵坚持“伤寒为外感之总,而一切治法,无不于《伤寒论》中求之,”独树“伤寒派”旗帜,时人称胡氏为“伤寒派”医家,又称河下医生为“温病派”医家。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淮安县领开业执照的医生有30多人。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参加中医师公会的淮城、河下中医有95人,其中河下就有中医38人。
    新中国成立后,淮安县城乡拥有一支以中医为主的医疗队伍,并于1958年创办中医院,聘请地方名老中医到中医院应诊,一批山阳医派传人如曹映台、徐逸耕、谭济安、章相侯、谭建民等相继成为地方名医。(作者:政协文史办  来源:文史淮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