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茶”都会想到陆羽,因为陆羽写就《茶经》。说到“茶道”都会想到皎然,因为诗僧皎然在《茶诀》中首创“茶道”。《茶经》与《茶诀》是古“茶树”上最耀眼的花,由此一点点形成“茶之道”。
治世之道防风神茶
茶的最早形态是怎样的?其实你可以从我们吴兴人老底子待客的一种特殊茶中找到答案,这种茶被称作“防风神茶”,俗称“熏豆茶”。熏豆茶中不单单有茶叶,还有熏豆、陈皮、芝麻、紫苏,其实这就是“原始茶”。
大约在4800年前,整个世界都进入了“大洪荒”时期,在太湖以南长江以北,生活着一个族群——防风氏。他的族长叫做“汪芒”,全天下“汪姓”的始祖。他作为吴兴人的祖先,带领着族人治理太湖水患。
由于闷热高温,人们的身体常常脱水、虚弱,但是与天竞争的压力又压迫着所有人加快治水进度,热、渴、闷、困、饥、乏,各种困扰袭来。防风氏汪芒就在想,能不能有一种饮食,能够最高效率的把这些负面效果一扫而光。
男人们在前方劳作和治水,女人们在家采集食物。一次回到家中,汪芒跟夫人提及困扰,夫人拿出了一个陶罐,满满一罐子的豆子,但这种豆子并不是用来做种子的,而是采集后加入盐,再用炭火焙干,她说这种熏豆可以让男人们随身带着,劳作时候不时的放入口中几颗,一边干活一边吃,进食时间和劳作时间不就叠加在一起了么。
防风氏汪芒一推广,果然可行,时间效率快多了。
但是随着气温越来越高,中暑的劳工越来越多。有一次在一座小山中顶烈日挖掘挡土,突然一阵风起,所有人为之一振,风卷席着树叶飘落,汪芒随意的把这种树叶放入口中咀嚼,结果苦涩中带着清香,精神大爽,于是就让人专门采集这种叶子,每每有中暑感就放入口中。
进入夏季,洪水又快来了,效率还要提高。汪芒想,能不能把喝水的时间、进食的时间、劳作的时间都合并在一起呢?他就把之前所有的食材都放在一起煮食,陆续的又把更加有清香提神效果的陈皮、更加有氨酚安神效果的紫苏和芝麻都放入水中煮食。他不知道的是,他这一放,人体必需的三种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植物脂肪),都被融于一壶,能量补充百分百,在这种“神茶”的激励下,最终平原的水被成功导入太湖,水患平定。
从此治水大军所留下来的这种“茶”就被流传了下来——“防风神茶”。
其实,在唐朝陆羽之前,几乎所有的茶都是这样的,各种食物都放进去煮食,这被称作“粲食”状态,正是陆羽所说的“茗同食粲”。《茶经》中记载的“粲食”更多:“蒲桃、宛柰、齐柿、燕栗、峘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此时的茶叶还并不是“我为独尊”的状态。
待客之道 以茶代酒
茶真正作为主角,是在吴兴登场的。相信你经常听到在酒桌上不喝酒的人会说一个成语“以茶代酒”,这个成语就发生在吴兴,跟一位君主有关——东吴大帝孙皓。
宝鼎元年,三国东吴的皇帝孙皓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分丹阳郡和吴郡,专门设立了一个新郡,以吴国兴起为义,取名“吴兴郡”。对,孙皓就是吴兴的开创者。之所以如此喜爱吴兴,因为此地是孙皓的封地,孙皓在做皇帝之前就是“乌程侯”。其实从东吴开国的孙坚到孙策,再到孙匡,最后到孙皓,都被封为“乌程侯”,可以说吴兴的前身乌程就是东吴的皇室领地。
孙皓在登基后,将已经去世的父亲孙和改葬在自己的封地乌程,称为明陵。同时,他一直想请一个人给自己的父亲孙和写传记《孙和传》,最佳人选就是“韦曜”。
韦曜原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对父亲的一生都极为重要,也格外清楚。但此时的韦曜年事已高,而且孙皓很清楚韦曜对自己颇有不满。不满是因为孙皓好酒。孙皓有个习惯,“喝大酒”。一喝就是七升,大宴宾客时,大臣们不管会不会喝,能不能喝,七升酒必须见底。豪饮是三国时代的特点,淳于琼豪饮丢了乌巢,输了官渡;张飞豪饮,丢了徐州,败给了吕布。所以韦曜一直对豪饮之风极其不满。这一次,孙皓有求于韦曜,专门设宴,这次孙皓一改以往,放下身段,让韦曜“以茶代酒”,不至于因喝不下酒而难堪。
那么以什么茶来代酒呢?也很讲究——叫荈茶。这款荈茶就是来自于他自己封地所产的温山荈。为什么叫荈?古人喝的精细!不同种类的茶叶开采时间不一样,味道不一样,命名也不一样。
陆羽在《茶经》中总结为“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尔雅·释木》曰:‘檟,苦茶。’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茗荈,皆茶之晚采者也。荈:茶叶老者。——《玉篇》。晋·郭璞:“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温山荈”就是现在湖州城外的卞山中所产的茶叶。古时的卞山有好几眼温泉,常年水汽蒸腾,绕山不绝,所以被称为“温山”。而“温山荈”极晚采集,也特别苦涩,但是因为从孙坚开始历代东吴君主、历代乌程侯以此为封邑,感祖先父兄创业之艰,所以对于孙皓来说这是一款忆苦思甜茶。
这就是“以茶代酒”典故的来源。很多历史学家将这个典故作为茶叶泡茶的起源。
观法之道 茶经茶诀
伟大的事物在创造阶段往往都是双子星加持。俞伯牙和钟子期的高山流水、白居易与元稹的新乐府、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等等。
陆羽和皎然也是如此,安史之乱后的中唐,百废待兴。斗酒诗百篇的时代已经过去,什么样的文化会再次扛起唐帝国的文化呢?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军阀林立,什么样的文化能够以文止戈,镇以和靖呢?
“茶”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的,陆羽穷尽一生,总结之前所有的喝茶之法,也开创了种茶、制茶、煮茶、品茶新法,所以他的《茶经》给出了未来茶人们可以去遵循与创新的“方法论”。而皎然的《茶诀》是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茶的“世界观”。
虽然《茶诀》原本已经佚失了,但是陆龟蒙、元稹、卢仝等人都看到了,并且做了更深度的解读。
元稹说茶是什么?“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
诗人与僧人为什么爱?因为“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怎么品茶呢?“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喝茶的状态是怎样的?“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所以喝茶在此时,已经从原来的饮料,上升为精神层面的观点。
用皎然自己的话说“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
对,饮茶可得道。
皎然本是释迦人,何以满口皆道?因为至此,释与道通过茶最终融合为“禅”。所以皎然是第一个提出“茶道”概念的人。
在后世,日本的冈仓天心所写《茶之书》中就解释了什么是茶道的道——“大道通路”。
而在我看来,陆羽和皎然在我们吴兴创造的“茶之道”更偏向于“道”,陆羽的“方法论”是“齐物”,皎然的世界观是“逍遥”。茶汤翻腾,云卷云舒。
内容来源:吴兴区人民政府网 《吴兴十二丨致文茶兴,茶经茶诀的故事来源》: 来源:爱上吴兴客户端 编辑:启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