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全面落实健康中国和健康浙江战略部署,坚持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中西医并重工作方针,坚持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方向,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更加注重疗效、更加注重质量、更加注重融合、更加注重生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彰显中医药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五种资源”价值,发挥中医药在疾病诊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疫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从战略高度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努力打造中医药强省。 (二)基本原则 注重守正创新。秉持“传承师古不泥古、创新发展不离宗”,坚持中医药发展规律,遵循辨证论治原创思维,坚守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中医药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推动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突出特色优势。秉承中药材道地性、中医服务特色性等中医药发展“因地制宜”特点,深挖浙江中医药文化历史底蕴,推进全省中医药资源优势、中医服务特色优势与数字经济发展优势等相结合,持续深化“浙”系列中医药品牌内涵建设,在传承创新发展中不断形成新优势、彰显新特色,永葆中医药薪火相传。 坚持系统观念。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融合发展、齐头并进;促进中西医结合,在开放中发展中医药;统筹兼顾中医药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强化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生态链等多链条集成,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中医药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加强理念融合、资源整合、标准耦合,促进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发展。 努力争先进位。增强“窗口意识”,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全面推进中医药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传承创新中注重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文明成果,提高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升中医药发展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实现从中医药大省迈向中医药强省。 (三)发展定位 全力打造“浙里中医”服务品牌。按照“建高地、夯基层、筑网络”的总体要求,形成中医医院特色发展、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西医结合特色突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强,融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覆盖全民和全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供给能力和疗效,强化中医服务品牌效应,建设中医药健康服务氛围浓郁省份。 全力打造“浙产中药”产业品牌。发挥中药资源大省优势,坚持集聚发展、突出质量优先,以道地药材品质提升、高能级产业集聚平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经典名方和中药复方创新发展等为重点,全面推动中药制造向更大规模、更优质量、更高层次迈进,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中药产业品牌。 全力打造“浙中医药+”创新品牌。围绕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建设,发挥数字经济先发优势,协同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以高能级中医药科创平台、一流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高素质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等为引领,加快汇聚中医药创新要素,大力发展中医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丰富中医药发展内涵,拓展融合发展空间,率先构建“中医药+”创新发展格局。 全力打造“浙派中医”文化品牌。深挖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强化中医药古典医籍精华保护与研究利用,完善学术、学派、学科传承,搭建中医药文脉传承与文化传播载体,全面融入“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建设,大力推进国际中医药文化和服务的交流合作,更好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医药文化魅力,形成更具深度和广度的中医药文化影响力。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中医药强省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整合型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成熟定型,中医药创新发展能力和融合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中医药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中医药对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贡献度进一步凸显,中医药高质量传承创新发展在全国争先进位。具体发展目标如下: 中医服务能力得到新提升。建成一批国家、省级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各设区市至少设置一所三级甲等水平的中医医院,95%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占比达60%以上,中医药特色服务人次占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比率达65%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在全国绩效考核中总体排名进入全国前十,全部二级公立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全部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科,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置中医医师,努力打造中医药特色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地。 中医药产业实力跃上新台阶。中药产业规模明显扩大,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100万亩,中药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亿元,产业集聚程度进一步提升,六大中药谷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形成若干规模化中医药产业集群,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浙产中药”知名品牌,努力打造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地。 中医药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建设一批高能级中医药科创平台和一流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规模以上中药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占比达3.5%左右,新增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和省级名中医、岐黄使者100人以上,重点围绕中医药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20项中医药重大科研项目,力争形成一批突破性成果,努力打造中医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开放发展增添新活力。打造一批中医药文脉传承与文化传播载体,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30%以上,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更加广泛,建成中医药海外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和服务出口基地4个以上,努力争当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开放发展排头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