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乡村振兴。围绕推进乡村振兴和26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将中药材种植作为促进农民增收重点产业,因地制宜推进“浙八味”“新浙八味”等道地药材以及畲药等民族药种植,推动乡村资源全域化整合和多元化增值。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打造农村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平台载体,延伸中药材种植产业链,打造一批农村中药产业发展集聚区、重点县和乡镇,同时,以中药材种植带动乡村旅游等同步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富农增收。
专栏23 中医药特色街区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建设行动 | 1.提升中医药特色街区。全面推进杭州五柳巷、杭州拱墅区桥西、杭州河坊街、宁波药行街、温州南塘、金华胜利街-古子城等中医药特色街区发展,推进兰溪药皇庙中医药特色街区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医药融合发展街区。(牵头单位:各相关设区市政府) 2.创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深化推进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省中医药健康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不断增强示范基地发展后劲,大力推动旅游与中医药文化养生产业融合发展。“十四五”时期,培育认定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40家,争取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和示范基地1-2家。(牵头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配合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 |
(四)着力构筑高水平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 聚力传承创新,深挖中医药精华,强化中西医科技协同攻关,高水平打造多学科融合、多资源共享的中医药科研创新平台,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协同高效开放的科技创新体系,助推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建设。 加快探索中医药现代化实践新路径。聚焦中医理论创新、服务体系重塑、适宜技术更新、诊疗阵地前移、中药制剂研发、人才队伍培养、现代中药产业拓展等领域,探索实践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路径,在健康中国建设、生命科学发展中释放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中医药新优势。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推广研究,提升中医药原创理论和原创科技的活力和竞争力。深入研究中医药在标准化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推进中医数字化改革与发展。探索建立适合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评价新体系,加快中医核心病机理论的现代诠释与创新,强化中医药传统诊疗方法与现代诊疗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一批基于循证和科学评价的重大疾病的新疗法、新方案,提升中医疗效。 强化中医药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中医药领域研究融入全省“双尖双领”计划,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研体系。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全面继承经典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继承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强化循证医学研究。加大中医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围绕重大疑难疾病、罕见疾病、重大传染病等,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疾病病机、诊疗规律、防治技术等攻关研究。围绕中药材新品种选育、道地药材评价及品质研究、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真实世界研究、中药质量控制、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中医器械和中药制药设备研发等重点领域,设立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到2025年,全省实施20项中医药重大研发项目,力争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 1.重大疑难疾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药防治研究。围绕重大疑难疾病、罕见疾病、重大传染病等,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疾病病机、诊疗规律、防治技术等领域研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卫生健康委) 2.中药药物及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专项。聚焦中医优势病种的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等中药新药研发和中医器械、中药制药设备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卫生健康委) 3.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应用体系建设研究专项。全面推进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构建研究,开展经典名方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中医药专利成果转化机制研究。(牵头单位:省市场监管局) |
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联合共建多学科融合科创平台,强化中医药与系统生物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跨学科研究。构建中医药科研平台体系,加快建设中医药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医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高水平建设国家级重点研究室、重点学科、临床研究机构等科创载体。加强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紧密合作,谋划建设中国中医科学院浙江分院。加强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建设。支持“医研校企”共建中医药领域省级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鼓励与海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开展中医药研究。
| 1.建设中医药重点实验室。支持浙江中医药大学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争取院士工作站落户,全面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工作,争创省级重点实验室。“十四五”时期,建设10个以上中医药重点实验室、3个以上省级重点实验室。支持重点省级中医药科研平台争创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卫生健康委) 2.打造中医药研发转化平台。做强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支持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青山湖科创园区高水平打造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区域中医药研究与转化中心,谋划建设中国中医科学院浙江分院。支持有条件的设区市建设中医药基础和临床研究平台,支持浙江中医药大学衢州研究院、浙江中医药大学衢州研究生院、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科学院丽水研究院建设。(牵头单位:省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省科技厅、各设区市政府) 3.加强中医药企业科研平台建设。支持中医药企业科研水平提升,重点推进“医研校企”共建一批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4.加强中医药长三角研究院建设。在嘉兴市打造教学科研临床融合、区域上下联动、中西医协同相结合的,集产、学、研、医于一体的中医药发展平台。(牵头单位:嘉兴市政府,配合单位:省科技厅、省卫生健康委) |
推动中医药产品创新。加大中药制剂、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新药研发及推广应用,鼓励开展中药经典名方及中药二次开发研究,研制具有竞争力的名方名药。加强对民间经典名方的搜集整理,做好科学循证,建立合作开发和利益分享机制。加强中药院内制剂开发利用,制定扶持政策,加速研发一批疗效确切、临床价值高的特色创新中药。加强新食品原料及食药物质产品开发与应用。 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聚焦中医药产业链重点,遴选并组织实施一批示范带动性强的中医药产业链协同创新转化项目。建设一批中医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提升磐安中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支持各地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培育壮大中医药科技市场,遴选优秀科技成果,加快中医药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打造中医药关键技术、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和应用平台。完善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科研评价体系,健全赋予中医药科研机构和人员自主权的管理制度,构建中医药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权益保障机制,推动一批中医药科技成果应用和产出。推动中医药创新药物、中医药医疗器械在浙江注册批件并投资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