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风光好

芍药与十大名花相

  [复制链接]

2

主题

11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3-9-4 13: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鹧鸪天·桂花
【宋】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译文】
     淡黄色的桂花,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桂花色淡香浓,应属最好的。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经地义。可憾屈原对桂花不太了解,太没有情意了。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发表于 2023-10-13 09: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格物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风人咏芍药,而未逮牡丹。甚盛始李唐,名噪河洛间。
拈毫品花者,着眼徒拘牵。强与分君臣,耳食踵讹传。
其实本一种,亦无相后先。试看四生类,皆自盘古权。
岂其于芍药,而乃特异焉。其本殊草木,始盖受于天。
木者早发华,锦苞诚丽妍。香气或稍逊,凋零迅可怜。
草者每后时,朵让鼠姑鲜。艳香乃过之,荣常两月连。
丰此啬于彼,万物理固然。格物有会心,因以成诗篇。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的《格物》一诗跟本网门户“中医文化”频道中“杏林诗话”栏目中关于写牡丹的《四大名花之“天香”“赏客”牡丹诗词品花王国色》首页里的诗《药说牡丹》很是呼应,都讲了牡丹来历。

药说牡丹
牧贵花

丹花富贵艳天香,活血调经美女芳。
洛邑闻名曹地甲,则天怜色梦得章。
同出芍药王者冠,赠送别离爱赏尚。
药以根皮医好用,凉清血热化瘀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9

回帖

21

积分

实习版主

积分
21
发表于 2023-10-19 12: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到 发表于 2023-10-13 09:36
格物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风人咏芍药,而未逮牡丹。甚盛始李唐,名噪河洛间。

“赠送别离爱赏尚”这句怎么理解?可以理解为:赠送于离别时,以表爱意与欣赏,这是很时尚流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1

回帖

2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4
发表于 2023-11-10 21: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唐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九月,四十二岁的杜牧迁池州(今安徽贵池县)刺史。第二年九月,他最心折的好朋友张祜专程从自己隐居的江苏丹阳来池州看望他。张祜(字承吉)是著名的诗人,他的《宫词》“故国三千里 ,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曾使杜牧深为佩服,赋诗相赠,甚至说"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又说“如何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他们同游池州城南的齐山,登高览景、唱和抒怀,诗人于是写下了这首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的七律诗。


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诗人用”涵”彩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 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 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与客携壶” 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 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值此重阳佳节、好友聚会登临之际,尽管诗人此时思绪万千,无法平静,但也只能用庄子和陶渊明的典故来宽慰朋友和自己:在这”难逢开口笑”的茫茫”尘世”, 还是效仿先贤 ,顺应节俗,插着满头的菊花尽兴而归吧!“难逢”、 ”须插” 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 ,隐隐透出无奈和挣扎。诗人是以旷达的言辞、近于失态的举动,来掩饰心中的失落、暂驱积压心头的郁结。化用典故,浑然无迹;劝人慰己,意蕴幽深。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酩酊” 也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 -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 与怨恨忧愁的对比。两联也多次提到重阳。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尾联承上“登临恨落晖”意,齐景公牛山泣涕之事进一步安慰自己 (牛山:在今山东淄博市东。齐景公登上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哀下泪)。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表现了这种旷怀中包含着一种无奈的苦涩。


全诗一开始面对秋景,兴致勃勃,接着感叹人生愁多乐少,继而惜乎光阴易逝,旷达中寓自勉,最后两句委婉抒发内心的不平和感慨。语言清爽自然,情感复杂跌宕,抑郁与旷达交织,积极在消沉中凸显。诗人的文采风姿,尽在其中矣!(节选《咏重阳节古诗词赏析(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21

回帖

71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1
发表于 2023-11-11 12: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甜蜜家园 发表于 2023-10-19 12:06
“赠送别离爱赏尚”这句怎么理解?可以理解为:赠送于离别时,以表爱意与欣赏,这是很时尚流行? ...

      应该不是的吧。其出句是“同出芍药王者冠”,是说,这牡丹与芍药都曾同称“芍药”的,只不过大多时候在“芍药”前会加个“木”字,但诗词中却几乎是不加的。后来由于唐时武则天的特别喜好偏爱,不断引种培植,木质芍药即牡丹就越来艳丽雍容华贵,就被冠以“花王”之称了。
      然后接着才有“赠送别离爱赏尚”,应该是说,不论是芍药,还是牡丹,都常用来在离别时赠送作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成为人们追捧的时尚潮流;只是,一般芍药是用于远道而来的朋友惜别时赠送用,以表依依不舍之情;而牡丹是男女分别时赠送用,以表达欣赏、喜欢的爱意之情。
      此句中“离”应该是双关,一是表示分离、离开,二是指芍药的别称“离草”,这样“别离”可以很自然的理解为分别时送离草。“赏”也同样是双关,一是表示欣赏、喜爱,二是指代牡丹的别称“赏客”,这样“爱赏”同样可自然的理解为爱他(她)时就送他(她)赏客。“尚”是风尚、时尚、风潮的意思,就是指朋友惜别、男女难别时赠送相应的花成为一种风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6

回帖

63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63
发表于 2023-11-15 09: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到 发表于 2023-10-13 09:36
格物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风人咏芍药,而未逮牡丹。甚盛始李唐,名噪河洛间。

贺圣朝
[宋] 杜安世

     牡丹盛拆春将暮。群芳羞妒。几时流落在人间,半间仙露。
     馨香艳冶,吟看醉赏,叹谁能留住。莫辞持烛夜深深,怨等闲风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发表于 2024-6-10 19: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清]谢香塘 《咏菊》


咏菊
[清]谢香塘

一番风雨过重阳,喜得黄花冉冉香。
天意只教全晚节,人情竞说占秋光。
疏篱半壁烟初暝,曲径三更月正凉。
骨瘦神清无俗韵,春兰可惜不同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8

回帖

25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5
发表于 2024-6-17 20: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宋竹坡与余有延桂看菊之约,竟不及赴,赋乐府一章以寄之  
元末明初·郭钰

    桂花开,菊花开。秪为花开自合来,何须问酒杯。
    扫苍苔,惜苍苔。风月应怜小宋才,佳期待早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4-6-18 19: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红鹃锦秀西施韵”,其后却没见杜鹃花的诗词分享啊  我来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

宣城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发表于 2024-6-18 20: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岛 发表于 2024-6-18 19:57
楼主的“红鹃锦秀西施韵”,其后却没见杜鹃花的诗词分享啊  我来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

宣城见 ...

跟一首古今文章四大家之一的宋代苏轼的杜鹃花诗即《菩提寺南漪堂杜鹃花》

菩提寺南漪堂杜鹃花
[北宋]苏轼

南漪杜鹃天下无,披香殿上红氍毹。
鹤林兵火真一梦,不归阆苑归西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