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疾光

[寓医深长] 病相与诊疗诗词

  [复制链接]

2

主题

5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4-7-24 20: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寐
南宋·陆游

闰年九月已重裘,说著功名即自羞。
病骨不禁霜气峭,高风正送雁声遒。
半杯浊酒如欺老,一点青灯欲诉愁。
不寐裁诗真习气,输它睡足向黄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4-7-25 18: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病起寓怀 其二
【明】史谨

瘦骨如松喜遇春,短筇扶我步苔茵。
蓬门潇洒多车辙,义路荒芜少故人。
树带烟霞添暝色,天留猿鹤伴閒身。
临风自读囚山赋,非愧仪曹作外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2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4-8-9 14: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游《病起书怀》翻译与赏析

病起书怀(其一)
[南宋]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⑵,孤臣万里客江干⑶。
位卑未敢忘忧国⑷,事定犹须待阖棺⑸。
天地神灵扶庙社⑹,京华父老望和銮⑺。
出师一表通今古⑻,夜半挑灯更细看⑼。

【译文】
     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
     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
     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赏析】
     《病起书怀》载于《剑南诗稿》,此诗是诗人淳熙三年(1176)被免去参议官后于成都写下的。它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华子民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百姓与国家的血肉关系。“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传世警句,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历代爱国志士爱国之心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它能历尽沧桑,历久常新的原因所在。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
     首联“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叙事、点题,是诗人诗文自身的写照“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沿宽松。也暗含被贬官之意,写出了现实,纵使有满腔报国之志,也只能身处江湖之远,客居江边,无力回天,心中的痛苦与烦恼可见一斑。
     颔联“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这两句使我们看到诗人高尚的人格和一颗忠心爱国的赤子之心。正因为诗人光明磊落、心地坦荡,所以他对暂时遭遇的挫折并不介意。他坚信历史是公正的,是一定会对一个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局限于抒写自己的情怀,而是以国家的大事为己任。
     颈联“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宕开一笔,抒写了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同时呼吁朝廷北伐,重返故都,以慰京华父老之望。在这里诗人寄托了殷切的期望:但愿天地神灵扶持国家,使过大民众脱离战火,安乐昌盛。
     尾联“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采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
     这是淳熙三年(1176),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共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这表现了诗人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位卑未敢忘忧国”句犹如漫漫长夜中的一盏心灯,不但使诗歌思想生辉,而且令这首七律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人一筹。这成了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这个和病起抒怀一样。 全诗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忧国忧民之心。

【注释】
⑴病起:病愈。
⑵病骨:指多病瘦损的身躯。支离:憔悴;衰疲。
⑶孤臣:孤立无助或不受重用的远臣。江干:江边;江岸。
⑷忘忧:忘却忧虑。
⑸阖(hé )棺:指死亡,诗中意指:盖棺定论。
⑹庙社:宗庙和社稷,以喻国家。
⑺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和銮(luán):同“ 和鸾 ”。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诗中代指“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河山”的美好景象。
⑻出师一表:指三国时期诸葛亮所作《出师表》。
⑼挑灯:拨动灯火,点灯。亦指在灯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4-8-12 17: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登高》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赏析]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4-8-14 18: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唐·白居易《春尽日宴罢感事独吟》赏析

春尽日宴罢感事独吟
唐·白居易

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独掩扉。
病共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
闲听莺语移时立,思逐杨花触处飞。
金带缒腰衫委地,年年衰瘦不胜衣。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名为《春尽日宴罢感事独吟》。诗中描绘了一个五年一度的春季宴会结束后的情景,通过对过往欢乐场面的回忆和现实中的孤寂落差,表达了时光易逝、人事更迁以及个人的无常与哀愁。
     诗人首先写道“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独掩扉”,这是宴会结束后的场景,宾客散去,一桌盛宴的欢声笑语不复存在,只剩下自己孤独地关上门扉。接着是“病共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诗人因病不能参与宴会,与友人共同享受美好时光的日子已经离去,而春天也随着樊迟(古代称呼未成年的儿童)一起消逝了。
     “闲听莺语移时立,思逐杨花触处飞”则是诗人在安静中聆听着燕子的鸣叫,这些声音让他感到时间的流逝,而心中的思绪随着飘落的柳絮(杨花)四处飞散。最后,“金带缒腰衫委地,年年衰瘦不胜衣”表达了诗人因岁月的流逝而身体日渐虚弱,连华美的衣物都无法掩饰其衰败之态。
     整首诗通过对宴会结束后的感慨,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以及个人体验的深刻感悟。白居易以其平实自然的笔法,将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4-8-15 12: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主持 发表于 2024-8-14 18:13
春尽日宴罢感事独吟唐·白居易
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独掩扉。病共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闲听莺 ...

也跟首白居易的病哀诗《岁暮病怀赠梦得》
岁暮病怀赠梦得(时与梦得同患足疾)
[唐]白居易

十年四海故交亲,零落唯残两病身。
共遣数奇从是命,同教步蹇有何因。
眼随老减嫌长夜,体待阳舒望早春。
新乐堂前旧池上,相过亦不要他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4-8-20 20: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唐] 宋之问

有药方能治国,无病即是神仙。
愁肠中酒人千里,病骨缠身日万钱。
风月应堪寄老怀,江山信美要新欢。
朱颜渐老偏欺病,白发将搔更满簪。

      这首诗的意思是:有药物才能治好国家的疾病,没有疾病的人就是神仙。为千里之外的人担忧,因为思念而愁肠百结;被疾病缠身,每天都要耗费大量金钱治疗。风和月亮应该能够寄托我的老年情怀,江山确实很美丽但需要找到新的欢乐。红润的容颜渐渐衰老,偏偏要欺负多病的身体;满头的白发越挠越稀少,简直都插不上簪子了。
     这首诗出自《全唐诗》,作者宋之问是唐代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首《药》通过对药物和疾病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健康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感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发表于 2024-9-14 10: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枕上
[宋] 范成大

一枕经春似宿酲,三衾投晓尚凄清。
残更未尽鸦先起,虚幌无声鼠自惊。
久病厌闻铜鼎沸,不眠惟望纸窗明。
摧颓岂是功名具,烧药炉边过此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发表于 2024-10-10 21: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典礼 发表于 2023-9-9 21:44
冬夜
【唐】白居易

病中逢秋,招客夜酌
[唐]白居易

不见诗酒客,卧来半月馀。
合和新药草,寻检旧方书。
晚霁烟景度,早凉窗户虚。
雪生衰鬓久,秋入病心初。
卧簟蕲竹冷,风襟邛葛疏。
夜来身校健,小饮复何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2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出益州
刘伯承

微服孤行出益州,今春病起强登楼。
海潮东去连天涌,江水西来带血流。
壮士未埋荒草骨,书生犹剩少年头。
手执青锋卫共和,独战饥寒又一秋。


    诗的首联意谓建国后被授“十大元帅”之一的刘伯承当时处境非常危险,只好隐藏身份秘密出行。“强”字凸显了伤愈后振奋精神、继续战斗的坚定决心和意志。颔联融情入景,表面上是写眼前波涛汹涌的“海潮”与“江水”,实则表明讨袁斗争虽遭到残酷镇压,但革命浪潮定会再次风起云涌。颈联是写由所见而引发的感想,表达了对袁世凯大肆屠杀爱国志士的愤慨之情,体现了不惧白色恐怖、坚贞不屈的革命献身精神。尾联直抒雄心壮志,尽管讨袁斗争失败了,革命道路上仍然布满荆棘,但誓死捍卫共和、反对帝制的志向绝不会改变。这是一首抒怀述志诗,既沉雄悲壮,又慷慨激昂,读来感人肺腑,鲜明展现了刘伯承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从而使得一个年轻的、刚毅不屈的革命者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