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安稳

医药强力反腐的背景下药店如何寻求发展

  [复制链接]

3

主题

4

回帖

2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8
发表于 2025-1-16 20: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飞捡”、药品追溯码这都是原来药店吃医保“红利”后野蛮生长的“追命符”,再一严查处方药流转处方,基本就是死翘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1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2-17 08: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子处方全面落地倒计时不足2个月?药店进退两难


2025年电子处方全面落地,部分地区全面接入最后期限仅剩不足两月,一场数字化改造的"生死时速"正在上演。系统调试卡壳、医保编码混乱、老年患者寸步难行——本该便捷的电子处方,却让药店陷入"解释政策比发药还多"的窘境······当数字化铁律撞上人间烟火,这场牵动14亿人用药的转型之战,如何破解"最后一公里"困局?


1 电子处方政策背景,基层系统改造进度滞后

2025年1月1日,中国医药行业正式进入电子处方时代。根据国家医保局2024年10月发布的《关于规范医保药品外配处方管理的通知》,全国范围内所有配备“双通道”药品的定点零售药店,必须通过统一的电子处方中心流转处方,全面停用纸质处方。

政策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规范处方管理、减少骗保风险,并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辽宁、吉林等省份进一步要求普通定点药店在2025年4月1日前完成电子处方系统接入,过渡期仅剩不足两个月。

然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82%的“双通道”药店完成系统对接,但普通药店的接入率仅为56%,基层医疗机构的系统改造进度更为滞后。  

2 政策落地后的现实挑战

尽管电子处方政策的初衷是优化流程,但实际推行中暴露出多重问题,患者、药店和医疗机构均面临着压力。  

1)老年群体、代购家属处于适应性困境

正当我们跟药店朋友聊起这件事时,一位70岁的老人家进店为老伴购药。因未提前绑定电子医保凭证,导致无法获取电子处方。尽管携带了实体医保卡和纸质处方,但根据新规,药店需通过电子凭证核验身份,最终这位老人没能成功购药。类似情况在基层普遍存在:约35%的老年患者因不熟悉智能设备操作或缺乏智能手机,难以独立完成电子处方流程;部分家属代购时,因未提前绑定“亲情账户”或未获取动态验证码,导致处方流转失败。  政策要求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凸显:数字化管理虽能防范冒用风险,却对特殊群体的实际困难缺乏缓冲机制。  

2) 用药编码混乱,导致用药灵活性下降

糖尿病患者李某最近也为此感到困扰。其长期使用的门冬胰岛素因医院系统内医保编码未更新,导致电子处方无法匹配药店库存。于是,李某不得不往返医院三次,最终由药师协助联系信息科修正编码,最后耗时超过4小时······类似问题集中在“双通道”药品目录中,部分药品因规格、厂家差异存在多个历史编码,医生开方时若选择错误,将直接导致患者无法报销。 此外,患者若需更换药品规格或厂家,必须提前向药店核实编码信息,再返回医院重新开方。这一流程不仅增加医患负担,还可能延误治疗。  

3)外配品种限制,引发治疗连续性风险

政策规定,医院开具的外配电子处方需与药店库存品种严格匹配。某三甲医院药房负责人透露,目前仅62%的“双通道”药品可实现院店同步供应。以慢病用药为例,若医院未将某厂家的二甲双胍肠溶胶囊录入系统,患者即使持有历史处方,也无法通过电子处方在药店购药,只能选择自费或改用其他剂型。  此类限制对需长期固定用药的慢性病患者影响显著。部分患者因担心更换药品引发不良反应,被迫选择自费购药,加重经济负担。  

4)处方流转平台的技术漏洞

电子处方系统运行初期,因数据对接不完善频发技术故障。例如,某医院医生为心衰患者开具的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因诊断信息录入错误(将“心功能不全”误填为“心房颤动”),导致药店系统判定“适应症不符”而拒绝报销。后经追溯发现,医院HIS系统与电子处方中心的数据传输存在字段丢失问题。此外,处方格式错乱、药品用法用量显示不全等问题,迫使药师频繁联系医院信息科修正数据。某连锁药店统计显示,系统上线首月,约12%的电子处方需人工干预才能完成核销。  

5)处方审核机制僵化,加剧患者不便

现行审核制度要求药店在接收电子处方后,需经药师二次审核方可发药。但部分医院设定严格的审方时间窗口(如工作日8:30-17:00),超时未审处方将自动退回。一位不了解相关政策的赵姓患者告诉我们,他从县城赴省城购药,因处方卡在17:05提交审核被系统驳回,次日重新排队耗时3小时才完成取药。 此类问题在跨区域购药场景中尤为突出。偏远地区患者若未能赶在审核截止前抵达药店,可能面临“隔夜审方”的风险,甚至因药品冷链要求被迫放弃取药。


3 未来展望与行业启示

电子处方改革是医疗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但其成功需兼顾效率与温度。当前暴露的问题表明,政策设计需更关注三类平衡:  

1)技术先进性与用户友好性的平衡:避免“数字鸿沟”剥夺弱势群体的合法医疗权益;对此,药店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开设“助老服务区”,店员主动为首次购药的患者绑定电子凭证等等。

2)监管刚性与临床灵活性的平衡:在规范用药的同时,为个体化治疗保留空间;例如建立“短缺药品备案采购”制度,允许药店临时采购未入库但临床急需的药品等等;

3)流程标准化与服务人性化的平衡:审方、发药等环节需预留应急处理机制。例如在一定范围,开通“处方修改绿色通道”,允许药师在限定范围内直接修正剂量、用法等非关键信息。

随着系统完善和配套措施落地,电子处方有望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的初心。但这一过程中,如何保障每一个患者的用药可及性,仍需政策制定者、医疗机构与药店从业者的持续协同探索。(公众号“药店智汇”   黎深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