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天河

[医改药管求是] 药品国家集采第十批价格为保住市场而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复制链接]

1

主题

16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2-14 10: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集采以来,已经七年了,药价降了,疗效稳不稳我不知道,反正我的钱包是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7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2-14 11: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火 发表于 2025-2-13 10:51
你们老觉得进口药好,那是因为贵得离谱。国产药那么多三甲医院都验证过了,效果一样的,为什么不支持咱自己 ...

医疗费用肯定是会降的,但疗效还得打个问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3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2-14 11: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集采药”争议不断!药监局发文致歉,国产仿制药还能吃吗

药品集采,原本是老百姓吃得起药、看得起病的福音,但最近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有人说这是好事,因为便宜;也有人说这是坏事,因为质量堪忧。想想看,药品价格降下来确实让人高兴,可如果质量打了折扣,那患者的健康岂不是在冒险?最近一场围绕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风波,更是让公众对药品质量打上了大大的问号。仿制药到底是救命的“良心药”,还是让人生疑的“骗人的药”?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场风波背后的真相。

2025年1月24日,一些眼尖的网友发现了药监局官网上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巧合”:两种来自不同厂家的仿制药,数据竟然一模一样!这下,大家不淡定了——难道药品厂家在数据造假?更有甚者,质疑这是否是整个仿制药行业的“潜规则”。

这次被点名的两种药品,一个是南京正大天晴的瑞舒伐他汀钙片,另一个是湖北四环的盐酸曲美他嗪片。巧合的是,这两种药品的竞争对手分别是国际药企诺华和远大医药。这些巧合太扎眼了,公众的质疑声一浪高过一浪。药监局很快发文回应,说这是工作人员在编辑信息时的失误,把2019年和2021年的数据弄混了,并第一时间修改了错误,但这一纸声明并没有平息公众的不安。

一、数据出错的连锁反应

事情的导火索是药监局的“乌龙数据”。网友发现,几乎一模一样的数据出现在不同厂商的仿制药上,怀疑厂家在数据上“抄作业”。药监局虽然第一时间承认错误,但问题已经被放大了。

这种错误直接引发了两大后果:一方面,公众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信任度大幅下降。很多人原本以为有了这个标识就能放心用药,现在却开始怀疑,标识背后的数据是否真实?另一方面,这也让药品集采的质量风波再一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高地。

更深远的影响是,这种信任危机可能会逐步扩散到整个医药行业。网友们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既然连数据都能出错,那我们拿到的药品质量是不是也可能出问题?

二、低价竞争的代价

药品集采的初衷是好的,通过价格竞争压低药价,让更多人买得起药。但价格低了,质量真的能保证吗?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在实际操作中,药品集采的中标规则非常简单:谁价格低,谁中标。而价格降到了极致,有些厂家可能就开始在成本上“动脑筋”。比如,有人爆料说医院不再推荐使用某些进口药,因为国产药更便宜,可这些国产药的药效却无法达到预期。一些患者甚至不得不加大剂量来弥补效果不足。这种现象不禁让人怀疑,低价竞争是不是伤害了质量?

更让人担忧的是,有专家指出,个别企业可能会在通过一致性评价之后,偷偷更改生产工艺,用更低成本的原料替代原本的成分。这种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更可能危害患者健康。

三、仿制药的双面性

仿制药的出现,原本是为了让更多人用上高质量、低成本的药物。按照规定,仿制药必须在药效和安全性上与原研药没有显著差异,这就是所谓的一致性评价。然而,这次的数据风波却让公众对这一评价体系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有人指出,仿制药在实验室条件下可能与原研药效果一致,但在实际应用中却不一定达到理想效果。这是因为实验条件和患者的身体状况不同,药效可能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仿制药行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有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不惜铤而走险。这种现象不仅让仿制药的口碑受损,还可能对整个医药行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四、监管的漏洞

这场风波的背后,其实暴露了监管体系的一些问题。从药监局的数据错误到公众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质疑,都在提醒我们,监管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首先,数据审核的流程需要更严格。像这种低级错误,如果能在发布前多一道审核程序,就完全可以避免。其次,仿制药的生产和销售环节也需要更透明的监管机制。只有让公众看到药品质量有据可查,才能逐步恢复信任。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那就是对于低价竞争的监管。价格虽然重要,但绝不能成为唯一的标准。如何在保证价格优势的同时,确保药品质量,这是一个需要全行业共同思考的问题。

五、患者的真实感受

在这场风波中,最无奈的其实是患者。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说医院不再提供止痛泵和止痛针,只能去药房买布洛芬,但效果远不如之前的进口药。还有人提到,手术缝合线从可吸收的改成了不可吸收的,患者不得不再跑一次医院拆线。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变化,其实都可能与药品集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患者的这些反馈,说明了一个问题:药品质量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民生的大问题。如何让患者真正受益,而不是因为价格低而吃了质量差的药,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药品集采的初衷是好的,通过压低价格让更多人用得起药,但质量始终是不能妥协的底线。有人说,药品集采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是福音,用不好就是灾难。未来如何在价格和质量之间找到平衡,可能才是这场风波后最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人说,药品便宜了,是好事;但如果吃了没效果,那就是坏事。(财讯执著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9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2-14 21: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集采七年:药价降了疗效稳了吗?三视角解析政策背后的利益与争议


自2018年国家药品集采政策落地以来,药价“腰斩”已成常态,累计节省医保基金超4400亿元。然而,伴随低价而来的是临床医生对部分药品疗效的质疑——“麻药不睡、降压药不降、泻药不泻”等争议频现。这场牵动个人、国家、医院三方的改革,究竟是“三赢”还是暗藏隐忧?

01个人视角:药费减负与疗效焦虑的博弈


1)利

直接降低用药成本:集采药品平均降价超50%,部分药品价格降幅达90%以上。以常用降压药氨氯地平为例,原研药单价从每片5元降至0.15元,患者年用药成本从千元级降至百元级110。

医保覆盖范围扩大:集采节省的医保基金中,超80%用于创新药谈判,2024年新增38种创新药纳入目录,惠及肿瘤、罕见病等重症患者。

2)弊

个体疗效差异引发信任危机:部分患者反映仿制药效果不如原研药。例如,有医生提到使用集采降压药后“患者血压波动较大”,需加大剂量或更换药物。

选择权受限:部分原研药因未中标逐渐退出医院市场,患者若想自费购买原研药,需转向民营医院或自费渠道,经济负担加重。

02 国家视角:医保控费与质量监管的双重挑战


1)利

挤出药价虚高水分:通过“以量换价”模式,药品流通环节灰色成本被大幅压缩。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集采药品回扣等腐败现象显著减少。

推动仿制药质量升级:一致性评价要求仿制药与原研药在生物等效性上严格对标,药监部门对集采药品实行“双覆盖”监管(企业检查、品种抽检),9批次集采中仅9个药品因质量问题被撤网。

2)弊

企业利润压缩下的质量隐忧:部分药企为降低成本,可能在通过一致性评价后更换低价辅料,而无需重新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政协委员指出,此类操作或导致疗效差异。

监管成本上升:药监部门需对600余家集采药企持续开展动态核查,确保生产工艺与申报时一致,这对监管资源提出更高要求。

03医院视角:控费压力与临床需求的矛盾

1)利

降低运营成本:集采药品使用占比提升,医院药品采购支出显著下降。以瑞金医院为例,引入集采药品后,部分科室年耗材成本减少30%。

政策激励与考核优化:完成集采任务后,医院可灵活采购非中选原研药,部分三甲医院通过VIP病房渠道为患者保留原研药选择权。

2)弊

用药选择权受限:医院需优先完成集采药品使用量(通常占报量的60%-80%),未达标可能影响医保基金拨付。有医生表示:“即便完成集采任务,开高价原研药仍受DRG控费限制”。

临床信任危机:麻醉科、心内科等科室医生反映,部分集采药品疗效不稳定,如麻醉药需增加剂量或出现“麻不上”现象,加剧医患矛盾。

04争议焦点:数据与感知的鸿沟


尽管研究显示,集采仿制药与原研药在疗效和安全性上无统计学差异,但医生主观感受与数据结论的割裂仍待弥合。专家指出,个体差异、心理因素(如“价格等于质量”的认知偏差)及辅料工艺差异均可能影响用药体验。

05未来方向:平衡与优化


强化全周期监管:建议公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完整数据,并对集采中选药品开展定期抽检,防止“一次性评价”风险。

赋予医生灵活处方权:政协委员提议,对复杂病例或特殊需求患者,允许医生在处方中注明需使用原研药,并通过差异化报销比例减轻患者负担。

保障合理利润空间:设定集采价格下限,避免企业因过度压价牺牲质量,同时加大对违规药企的处罚力度。

集采政策在降低医疗成本、规范行业生态上的成效毋庸置疑,但其引发的疗效争议亦折射出改革深水区的复杂博弈。如何在控费与保质、效率与公平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下一阶段医改的关键命题。(观澜文思  AI生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8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用过原研药,和仿制药就知道有多大差距,一个用了好多了,换一个仿制药,病情又反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8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俺呢 发表于 2025-2-10 15:27
这么搞,最后赢家一定是淀粉厂。

这些进入集采的仿制药,今后必是国家药监局重点监管对象,可能哪天一不留神就到企业飞捡了。敢做假药,立马把牢底坐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8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封 发表于 2025-2-10 15:34
任何仿制药都会和原研药有差别的……怎么常识不不懂吗?

翻版与原版何以相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6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大 发表于 2025-2-15 11:18
用过原研药,和仿制药就知道有多大差距,一个用了好多了,换一个仿制药,病情又反复了。
...

价钱不一样啊,差距十倍,讲啥呢?自己买原研药去,没人拦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6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法门 发表于 2025-2-15 11:39
翻版与原版何以相争

仿制药是根据原研药专利信息自己设计工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法门 发表于 2025-2-15 11:39
翻版与原版何以相争

仿制药是与原研药具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剂型、给药途径和治疗作用的药品。进行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评价,就是要求对已经批准上市的仿制药品,在质量和疗效上与原研药能够一致,在临床上与原研药可以相互替代,这样有利于节约社会的医药费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