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药”被质疑不断!药监局发文回应,国产仿制药到底能不能吃
最近,药品行业掀起了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风波。几家重量级药企的仿制药数据被曝高度相似,连国家药监局都不得不出面发文道歉。更让人心惊的是,一些患者服用国产仿制药后病情控制不稳定,甚至需要加大剂量才能见效。这让人不禁疑问:我们一直信赖的国产仿制药,究竟是“良心药”还是“骗人药”?而药品集采政策,这个曾被视为降低医疗成本的利器,是否也面临着它的信任危机?
2025年1月24日,事情发生了一个高潮。一位热心网友在国家药监局官网上发现,两种仿制药的评价数据一模一样。这不是小事,因为涉事的企业不只是国内药企南京正大天晴,还有国际巨头瑞士诺华旗下的山德士公司。与此同时,另一组数据也被指存在问题,牵涉到湖北四环和远大医药两家公司。
消息传开后,药监局当天就火速发文道歉,称是工作人员编辑信息时搞错了2019年和2021年的数据,说白了就是“手一抖,弄错了”。但公众并不买账,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你一个国家级机构,连数据都能搞错,那还有什么可信的?
更大的问题还在后面。很多患者反映,自从医院换用集采中标的国产药后,病情变得难以控制。有人手术后连止痛泵都用不上,只能自己去药店买布洛芬;还有人因为医院不再提供可吸收缝合线,术后不得不忍着疼痛二次拆线,这种细节让人听了直皱眉头。
一、低价中标背后的隐患
药品集采政策的初衷是好的。通过压低价格,让更多患者用得起药,这点毋庸置疑。但问题在于,价格成了唯一核心指标。谁的报价低,谁就能中标。听起来很公平,但背后的隐患不言而喻。
如果企业为了中标而一味压低成本,它们会从哪里省钱?答案显而易见——原材料、工艺,甚至是药品的成分。
有人分析,部分药企为了追求利润,可能会在通过检查后“另搞一套”。比如,药效刚开始测试时没问题,但到了实际生产,就可能偷工减料。这种行为虽然不普遍,但只要发生一次,就足够毁掉公众对集采药品的信任。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对“低价药”的态度从“救命稻草”变成了“假药嫌疑”。
二、仿制药的“信任危机”
仿制药本该是原研药的“平替”,但这场风波让它变成了“笑话”。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机制,是国家为了保证仿制药与原研药疗效一致而设立的。但现在,连评价数据都能出现乌龙,公众怎么可能心服口服?
更何况,现实中的案例更让人心寒。一些患者表示,同样剂量的仿制药用下去,效果完全不如原研药。这种现象并非个例。有专家指出,实际应用过程中,仿制药的药效可能受到工艺、原料质量等多方面影响。问题不在于仿制药这个机制,而在于部分企业的执行能力和诚信度。
三、药监局的监管漏洞
药监局是药品安全的“守门人”,但这次事件让人大跌眼镜。数据错误固然是人为失误,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监管流程是否足够严密。药品集采涉及的企业众多,数据来源复杂,倘若没有更高效、透明的审核机制,类似的风波只会接二连三地发生。
有人提议,药监局应该公开仿制药的原始数据和审核流程,让公众清楚每一步是怎么走的。只有这样,才能挽回公众信任。毕竟,大多数人并不拒绝国产药,他们拒绝的是不透明的机制和不负责的态度。
四、患者的无奈与现实
换药后病情控制不住,加大剂量也没用;手术后得自己买药,甚至要忍受额外的痛苦……这些真实的案例让人感觉,患者成了这场风波中最无助的群体。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药品集采也的确给普通人带来了实惠。许多原本高不可攀的药物,因为价格下降,走进了更多家庭。但这并不意味着患者愿意为质量问题买单。低价药能用,但必须是好药,这是最基本的底线。
五、药企的角色与责任
药企不是慈善机构,它们需要盈利,这无可厚非。但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企业也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尤其是参与集采的企业,更要对得起国家和患者的信任。
这场风波暴露出的,不仅是某些企业的短视行为,还有整个行业对质量管控的忽视。如果药企只想着低价中标,然后靠偷工减料赚钱,最终只会伤害整个行业的声誉。
药品集采政策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执行过程中暴露出的漏洞。监管部门需要更严格的审查机制,药企需要更高的自律标准,公众也需要更强的监督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集采药真正成为“良心药”。
有人说,信任就像一张纸,皱了还能抚平,但再也回不到最初的样子。这句话用在这场风波上,简直再合适不过。(财经风云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