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0|回复: 0

[药茶] 宋代的茶道养生

[复制链接]

3

主题

2

回帖

25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5
发表于 2025-2-26 09: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的茶文化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中国的饮茶习俗,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方式。从西汉到宋代,烹茶技艺共经历了煮茶法、煎茶法和点茶法三个阶段。到了宋代,茶艺已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同时对茶与养生的关系在认识上也更加深入。

宋代茶艺重本味

北宋时,产于福建建溪流域的建茶风行朝廷上下。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宋太宗遣使至建安北苑(今福建省建瓯市),监督制造一种皇家专用的茶,因茶饼上印有龙凤形的纹饰名为“龙凤团茶”。其后历任官员如丁谓、蔡襄等不断创新,生产了小龙团茶、密云龙、龙园胜雪、银丝水芽等品种,成为当时著名的贡茶。蔡襄著有《茶录》,宋徽宗著有《大观茶论》,熊蕃著有《宣和北苑贡茶录》,均是著名的茶学著作。

当时团茶的一大特点是掺香药于茶中,据记载被加入茶中的有白豆蔻、白檀香、麝香、沉香、龙脑香等香药,这与当时香药流行风尚有关。但有名的茶人对此常常持批评态度。如蔡襄就提出:“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他认为不但茶中不应加香药,在烹点时也不要加入。宋徽宗也同意这种看法,在《大观茶论》中提出:“茶有真香,非龙(脑)、麝(香)可拟。”

不但在茶中加香药这做法逐渐被摒弃,宋代整个煎茶风尚都与以前不同了。北宋文人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记载:“唐人煎茶用姜、又有用盐者矣。近世有用此二物者,辄大笑之。”可见,宋人饮茶越来越崇尚茶的本味。

南宋杭州文人林洪在《山家清供》对饮茶之道曾作了系统概括。他说:“茶即药也,煎服则去滞而化食,以汤点之,则反滞膈而损脾胃。盖世之嗜利者,多采他叶杂以为末,人多怠于煎煮,宜有害也。今法采芽,或用擘碎,以活水火煎之,饭后必少顷乃服……入盐及果,殊失正味。不知惟姜去昏,惟梅去倦,如不昏不倦,亦何必用?”

由于崇尚本味,所以当时以茶色清澈淡白为贵,相应地对茶盏也有要求。《大观茶论·盏》载:“盏色贵黑青,玉毫条达者为上。”当时最有名的是宋代建州窑所出的黑色茶盏,被认为是最好的斗茶用盏。

茶有宜忌分寒温

茶艺以本味为贵,但从医理来说,茶的本味却是偏于寒凉的,人们饮用时应当注意。

宋代本草学家苏颂说:“大都饮茶,少则醒神思,过多则致疾病。”他认为饮茶过多容易得病。

苏轼也注意到这一问题,并聪明地发明了一种不伤身体兼能护齿的方法,其《仇池笔记》载:“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苏轼用茶来漱口,既可品其味,又不会伤身。当然他也表示,这主要是用中下等的茶,好的茶适当饮用并不会有害。

什么样的茶最好呢?本草著作认为,性温不伤身者为佳。宋代《本草图经》推崇四川蒙顶茶,载:“真茶性极冷,惟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疾。《茶谱》云:蒙山有五顶,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昔有僧人病冷且久,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当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之发声,并手采摘,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限前无疾……近岁稍贵此品,制作亦精于他处,其性似不甚冷。”

这种“蒙顶茶”在宋代确实有很高的地位,大臣文彦博曾专门作《蒙顶茶》诗:“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公家药笼虽多品,略采甘滋助道腴。”

蒙顶茶当时如何加工,是否偏温?现已无法考证。元代《饮食须知》除记载该茶温性,还说六安、湘潭的茶也较平和:“唯蒙茶性温,六安、湘潭茶稍平。”但除它们之外,大多数茶均属寒凉。该书认为:“茶,味苦而甘,茗性大寒, 性微寒。久饮令人瘦,去人脂,令人不睡……饮之宜热,冷饮聚痰,宜少勿多,不饮更妙。”

不过,宋代初期进贡的建安团茶,据现在研究认为应经过一定程度的发酵,相当于后来的乌龙茶。这种半发酵茶的性味较为温和,有益于脾胃。宋代陈承《别说》还记载当时就曾将建茶用于治病:“近人以建茶治伤暑,合醋治泄泻,甚效。”

后世发展起来的红茶、黑茶等发酵茶,都属于平性或温性。不同体质的人群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茶类饮用。

茶道东传助养生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茶道还传到海外,带动了饮茶养生文化的传播。

宋乾道四年( 1168)四月,日本僧人荣西来华,他渡海抵达浙江宁波,先访广惠禅寺,后登上天台山,在山上对“罗汉供茶”作了记录。同年九月,荣西返回日本。到淳熙十四年( 1187),荣西再次来华,先到临安后至天台山。在此期间,每逢春复,荣西到万年茶区及北山其他茶区考察种茶和采制技术,并对民间饮茶习俗作了实地调查。绍熙二年( 1191)六月,荣西乘船回日本,同时带回大量的天台山华顶云雾茶籽,后播于日本肥前(今佐贺县)的背振山和博多的安国山。如今日本平户市木引街附近的富春庵后,还保留着一块茶园,刻有“荣西禅师遗迹之茶园”九字。

1192年,荣西著成《吃茶养生记》上下两卷,成为茶道养生专著。书中论述茶的性能说:“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也,人伦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昔嗜爱之。从昔以来自国他国俱尚之,今更可捐乎?况末世养生之良药也,不可不斟酌矣。”

对于吃茶养生的原理,荣西有独到的观点。他结合中医五味应五脏的理论,指出肝脏好酸味,“酸味者,是柑子橘柚等”;心好苦味,“是茶青木香等”;脾好甘味,“甘味者,是砂糖等”“又一切食以甘为性也”;肾好咸,“咸味者,是盐等也”。五脏各有所好,但心为君主之官,因此五味之中当苦味为上首,故“心脏爱此味,心脏兴则安诸脏”“心脏弱则五脏皆生病”。

荣西还认为,“若身弱意消者,可知心脏之损也,频吃茶则气力旺盛”“心脏无病,亦长命”,盖因“茶是苦味之上首也”。荣西历数日本人不食苦味,不解茶德,主张仿效中国吃茶,以助养生。

从中医理论看,荣西重视用茶的苦味来清火,有点像与他同一时期的金代名医刘完素的观点。在实际饮茶时,人们应当根据自己体质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搭配。(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郑洪 浙江中医药博物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