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2|回复: 0

[穴位疗法(含手疗)] 肝气郁结的人,可在膻中穴上“做文章”

[复制链接]

4

主题

3

回帖

3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1
发表于 昨天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了咋整,怒火攻心了怎么办,著名女演员孙俪曾经给大家介绍了一个妙招:每当想要生气发火的时候,像大猩猩一样“捶胸顿足”,用手敲击自己胸口处的膻(dàn)中穴。这样做不仅能“去火气”,还有养生保健的效果。

孙俪在短视频平台分享的这个视频,用非常亲切可爱的方式和并不复杂的小技巧演绎了如何活学活用膻中穴,无形中向公众普及了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被大家广泛点赞和转发。那么这个简单的动作里暗藏着哪些养生知识呢?一起来了解吧。


膻中是个什么穴

“膻中”一词首见于《灵枢·根结》,即“厥阴根于大墩,结于玉英,络于膻中”。

膻中穴,又称“上气海”“元儿”“胸堂”等。根据《针灸大成》一书的描述,其定位为“在两乳间,折中取之,有陷是穴,仰而取之”,即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

此外,由于膻中穴位于胸中,为宗气之海,且“气会膻中”,也就是说膻中穴可以有效调节人体全身气机,凡一切因气机不调所诱发的病证,如肺气不降、胃气上逆、肝气不舒、心气郁滞等,都可以取膻中来治疗缓解。

同时,《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记载:“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意思是说,膻中穴擅长调节情志,可用于改善因情志不畅而引发的气滞、血瘀、痰凝等病证。

就像孙俪分享的短视频中说的,若是在生气、烦躁、郁闷、愤怒、急火攻心时,可以采用“捶胸”的方式自我宣泄,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拍打胸部正中的膻中穴,通过按摩或轻轻敲击达到宽胸理气、调节情绪,以及转移注意力的目的,进而驱散负面情绪,让心情变得愉悦开朗起来。
1.png

膻中的奥秘
膻中穴除了能够调畅人的情志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功效。

(一)肺系疾病

首先,膻中穴位于胸部,乃宗气之会,其所在位置对应人体主气的肺,故肺系疾病可以取膻中穴治疗。如《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咳逆上气,灸膻中五十壮”,明确肺病当灸膻中穴。此外《针灸大成》也详细列举了膻中穴所主的肺系病候,如哮喘、咳嗽、肺痈等。

现代临床研究发现,针刺膻中穴可显著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气流阻塞、呼吸困难等不适情况。此外,穴位贴敷膻中穴能减少小儿哮喘发作频率,抑制病程进展。由此可见,通过刺激膻中穴可宣肺气、平喘咳,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患。

(二)胸痹心痛等心血管疾病

膻中为心包募穴,心包可代心受邪,有助于宽胸行气、活血通络,故对胸痹心痛等心血管疾病也有显著疗效。据《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医治胸痹心痛,可灸膻中百壮。

现代临床观察发现,将膻中穴与内关、心俞等穴一起配伍使用,对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也有不俗的效果。这是因为膻中不仅为心包之募,并且二者在气、血的生成与循行方面也“珠联璧合”。同时,刺激膻中穴还能安神定惊、清心除烦,用在心烦、心悸等病证上。

(三)肝气郁结而产生一系列证候

肝主疏泄失常,极易引起肝气郁结而产生一系列证候,最常见的如情绪抑郁、梅核气等问题。由于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为“布胁肋”,故肝气失调易于造成胁肋疼痛,尤其是妇人产后缺乳、乳癖等证也与之密切相关。

《难经》记载,膻中穴定位在玉堂穴下一寸六分,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依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特点,选用膻中穴治疗此类病证,具有疏肝解郁、通经下乳之效。针刺膻中穴有利于催乳素的分泌,能改善产后缺乳的表现。

中医认为,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滞,失其疏泄,则会使情志抑郁、气血不畅,多见嗳气、胁痛、精神抑郁等症,治则以疏肝解郁为主,首选膻中穴,常与足厥阴肝经之太冲穴配伍应用。

(四)胃气逆乱而产生的疾病

中医认为胃为六腑之一,其气宜降,倘若胃失和降,气逆上冲,临床上常表现为恶心、呕吐、呃逆、噎膈等症状。而膻中穴作为理气要穴,能调理一身之气机。《千金翼方》中记载:“治卒哕,灸膻中”,对于此类因胃气逆乱而产生的疾病,亦可取膻中穴进行对证灸治,以宽胸利膈、理气降浊。

按摩膻中要得法

如果采用指揉膻中穴法,可取仰卧位或者端坐位,用一手拇指或中指的指腹在膻中穴上着力按揉穴位,其余四个手指可以握空拳,腕关节慢慢地转动,不间断地柔和旋动,可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方向交替按揉,按揉力度要适中,手法柔和均匀,每日早晚各按摩1次,每次3~5分钟。

或者如短视频中,用手轻轻打膻中穴。

但要注意的是,膻中穴绝对不可重击,不然会导致人体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乃至酿成严重后果。故在按摩时,要掌握正确的手法及合适的力度。

来源:中国中医,作者:吴梦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