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罗永浩与西贝因“预制菜”爆发激烈争论,将餐饮透明度问题再次推向舆论中心。这场争论不仅凸显出消费者认知与官方定义之间的巨大鸿沟,更深刻反映出预制菜行业长期以来所面临的标签困境与信任挑战。本文将以该事件为切入点,深入剖析预制菜行业的“是”与“非”,一起来看!
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的一句公开吐槽再次在互联网上掀起一场关于预制菜的风暴。事情的起因很简单,罗永浩和朋友在西贝用餐后,随即在微博炮轰“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并呼吁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餐厅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
次日,作为当事的另一方,西贝餐饮创始人、CEO贾国龙随即作出回应“目前西贝门店的所有菜品都不是预制菜,均为100%现场制作”,并表示将采取法律手段。西贝还出台了一系列反击措施:迅速上线了“罗永浩同款套餐”,甚至开放后厨欢迎消费者在符合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参观任何菜品的制作过程。
双方矛盾持续升级,西贝方面迅速发布《西贝全体伙伴致顾客的公开信》,并邀请多家媒体实地探访门店后厨及参观“罗永浩同款套餐”制作过程。罗永浩则连发20多条微博对线,不但发起“转发送iPhone”“悬赏十万征集线索”,还顺势开了一场直播讨论。
双方一轮又一轮的互掐吸引了大量关注并引发了全民讨论,让事件从个人吐槽迅速升级成社会议题,把预制菜再一次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输不了”的罗永浩 VS “赢不了”的西贝
当事双方均非“网络素人”。“初代网红”罗永浩本身自带热度,其维权史堪称一部商业行为艺术片。从早期西门子“冰箱门”事件、锤子手机与王自如的优酷约辩,到“交个朋友”直播带货承诺“假一赔三”,其“理想主义的、执拗的、较真的维权人”的形象逐渐成为标志人设。此次事件仍然是采用消费者权益话题强化公信力的商业策略。
而西贝本身就是餐饮圈“话题王”:前几年因涨价被骂吃不起,后来又靠儿童餐拉好感,如今再陷“预制菜争议”。而西贝老板反应如此强硬,一方面或许是自身强势性格决定;另一方面可能受老板网红化趋势影响,希望借此机会打造个人IP收获大量流量,并以增加透明度的策略提升顾客信任度。
但在笔者看来,在这场舆论大战中,罗永浩早已立于不败之地,而西贝从一开始就已经输了。
首先,双方角色身份的不对等。罗永浩作为监督者,属于知情权弱势方,站在了最广大消费者一边,自然容易获得更多的共情与共鸣。他在直播中也感叹:“自己是一个长期在网络上很有争议的人,但这次事件中第一次发现支持自己的人超过90%,感动的同时也有点不习惯”。而西贝作为被监督者和抗辩人,属于知情权强势方,自带“商人原罪”的负面滤镜,说得越多越容易陷入自证陷阱,越解释越容易被放大审视。
其次,双方价值锚点的不对等。罗永浩的利益主要体现在流量:赢了就成为整顿预制菜的先锋,“消费者维权人”的个人IP将得到进一步巩固,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公信力。即便输了也没关系,罗永浩通过探店帮大家避雷,也可树立“消费者代言人”的形象反过来拉拢粉丝。无论结果如何,泼天流量都已经落袋为安,最后都可以通过直播带货变现。而西贝的利益体现在品牌形象:长期以来,西贝都与“零添加”“纯天然”“有机食材”“手工制作”深度捆绑,形成了其中高端价格定位的溢价支撑,一旦输了将是一次“钟薛高”“听花酒”式的品牌塌方。
最后,双方风险损失的不对等。对罗永浩来说,“黑红也是红”,价值锚点决定了即便对簿公堂最终败诉也无所谓,所承担的代价几乎为零。而西贝则可能面临“赢了官司,输了市场”的困局:此类诉讼难度大、周期长,一般需要持续两年以上,即便胜诉,也要在过程中持续承受市场份额和品牌形象的损失。正如当年特斯拉刹车失灵事件,虽然最终判维权女车主败诉,但刹车失灵与特斯拉已经在消费者心里形成条件反射,即便赢了官司也无法挽回品牌形象的滑坡。
可以说,西贝“输不起又赢不了”的结局,从一开始便已注定。
预制菜的定义 VS 消费者的认知
回到争议本身,本次事件的关键焦点在于什么是预制菜。据DT研究院与库润数据发布的《2024年轻人“怎么看预制菜”调查报告》中显示,大多数消费者认为只要提前加工过,不是在现场用基础食材烹饪的就是预制菜。从这点来看,罗永浩对预制菜的理解代表了大部分消费者的认知。
然而这种认知和官方的定义明显具有较大出入。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给出了明确定义: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同时,文件中也明确指出,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按照现行餐饮行业的普遍做法,消费者品尝一份疑似预制菜的番茄牛腩时,可能会遇到三种情况:
第一种,商家在自己运营的中央厨房提前做好番茄牛肉料理包,冷冻配送至旗下各门店,门店经过简单加热即出餐——这不属于预制菜。
第二种,商家没有中央厨房,使用的是炖好的冷冻包装牛肉料理包,在最后环节加入番茄和调味料包简单烹饪出餐——这也不属于预制菜。
第三种,商家使用的是完完全全提前做好的冷冻包装番茄牛肉料理包,简单加热即出餐——只有这种情况才能被定义为预制菜。
相较于更为严谨的官方定义,消费者的判断标准更为简单直接。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三种都不能保证菜品的新鲜口感,都是认知中的“预制菜”。正是这种根本的分歧造成了西贝底气十足的迎战,因为按照官方规定,西贝中央厨房模式的确不属于预制菜的范畴。但这只能防止被罚,不能防止被骂。
“罚不罚看规定,骂不骂看体验”——在不同立场对预制菜定义存在根本分歧的前提下,西贝将整件事情的矛头归结于预制菜定义之争就彻底搞错了方向。西贝官方微博发布制作流程并邀请媒体直播的本意是自证清白,结果网友只看到一排排电磁炉和一袋袋预加工材料,只会更坚信:“这还不是预制菜?”质疑声音只会更为强烈。西贝赢了定义,但输了口碑。
预制菜的“是” VS “非”
从技术角度看,现在的预制菜技术已完全成熟。例如液氮冷冻技术能够在极短时间内锁住食材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这项技术已在行业里广泛应用且成本可控,安全性甚至高于很多小餐馆的库存食材。所以预制不代表不安全,不预制也从来不代表更安全。事实上,放眼整个餐饮行业,大部分人们熟悉的连锁餐厅都在使用各种形式的预制,其主要来源于自建的中央厨房或专业预制菜公司。比如肯德基、麦当劳的汉堡、薯条,均属于消费者认知的“预制菜”。
预制菜本身不应该是贬义词,它只是提供了一个可选项。从消费者的角度,对忙碌的上班族来说,如果能在紧张的工作日吃到一份健康快捷又便宜的预制菜,何乐不为?预制菜当然会牺牲部分口感,但这已经隐含在菜品的价格里了。所以,消费者真正诟病的是性价比——毕竟没人愿意花着米其林的钱,吃着预制的菜。
从餐饮企业的角度,采用预制方式能够大幅降低各项成本:批量采购的预制食材往往比零散采购的原材料更便宜且损耗小;制作时间短、出餐速度快,外卖效率和堂食翻台率都能翻倍;节约了大量高工资的厨师,且能保持口味一致性;后厨面积也可以在寸土寸金的商场里大幅压缩;规避商场不允许使用明火烹饪等硬件限制等。在成本高企的当下,现在连锁餐饮行业几乎没有哪一家能完全拒绝预制,只是预加工的程度不同。
这本应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却因为预制菜自身发展的问题形成了如今双输的局面。“槽头肉做预制菜”“违规加添加剂”的曝光,使得消费者将预制菜和“料理包”“添加剂”“不健康”“不安全”“科技狠活”画上等号。在公众舆论的引导下,近些年消费者已经形成了“谈预制菜色变”的反馈机制。
于是,越来越多的餐饮品牌强调不使用预制菜来吸引消费者。这种营销策略看似合理,但实际上产生了两个负面效果:
第一,加深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偏见。当不用预制菜成为一种卖点时,潜台词就是预制菜不好,这让本来就对预制菜存疑的消费者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
第二,变相混淆了概念。很多餐厅没用消费者认为的料理包,虽然没用严格意义上的预制菜,但只是在玩预制程度上的文字游戏。一边是餐饮品牌在营销中极力撇清与预制菜的关系,一边是消费者对预制菜越来越敏感和排斥。越撇清越敏感,越回避越污名——行业陷入恶性循环。
结语
实际上,大多数消费者并不真正关心事件的最终结果,这场围观的热度也会逐步冷却。消费者真正关心的只有两件事情:食品安全性和信息知情权——“安全吗?我能知情吗?”
事件的发展或许能促使相关部门对预制菜行业进行更严格的监管。一方面,要加强对预制菜生产安全的监管,消费者真正讨厌的从来不是预制菜,而是吃得不明不白;另一方面,更要进一步强化对预制菜使用标识的监管,毕竟选择权在消费者手里,也本应在消费者手里。(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作者:华略智库北京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