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3|回复: 3

[其它常识] 中医到底是怎样治病的最简单核心的原理

[复制链接]

11

主题

8

回帖

92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92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治病的核心原理是: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让人体恢复“阴阳自和”的平衡状态

阴阳八卦图

阴阳八卦图


下面我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一下这个核心原理:

1. 核心思想:平衡(阴阳自和)

中医把人看作一个小宇宙,健康就是身体内部以及与外界环境处在一个平衡和谐的状态。这个平衡状态可以用 “阴阳” 来代表。

阴阳平衡 = 健康。

阴阳失衡 = 生病。

所以,治病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杀死病毒”或“切除病灶”,而是通过各种方法,把失衡的阴阳重新调回平衡。身体一旦恢复平衡,它自身的修复能力(中医称为“正气”)就能被激活,疾病自然就好了。这就是“阴阳自和”必自愈。

2. 生病的两大因素:正气不足 & 邪气入侵

中医认为生病就两大原因:

正气(正):就是你身体的免疫力、抵抗力、自我修复能力。可以把它想象成你国家的“国防军”和“内部警察”。

邪气(邪):就是所有致病的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病毒细菌、情绪压力、饮食不节等。可以把它想象成“外敌入侵”或“内部叛乱”。

3. 治病的两大手段:扶正 & 祛邪

根据上面两点,治病的手段就非常清晰了,就像打仗一样:

A. 扶正(增强你的身体保卫军)

做什么:通过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方法,增强你身体的“正气”。

什么时候用:当人感觉虚弱、乏力、面色差、容易感冒时,就是“正气不足”,需要“扶正”。相当于给军队补充粮草、更新装备、训练士兵。

B. 祛邪(赶走或消灭敌人)

做什么:通过发汗、清热、泻下、祛湿、活血化瘀等方法,把“邪气”从身体里赶出去。

什么时候用:当人发高烧、咳浓痰、便秘、身上长疮时,就是“邪气”很盛,需要“祛邪”。相当于派军队去打击敌人。

最关键的是:扶正和祛邪几乎总是同时进行的,只是侧重点不同。

比如你感冒了(邪气入侵),中医可能会用发汗的药(祛邪),同时也会用点生姜、大枣(扶正),帮你补充体力去发汗。

对于一个久病体虚的人,可能会以“扶正”为主,稍微加点“祛邪”的药,因为他的身体太虚,经不起猛烈的攻击。

举个例子:

症状:一个人淋雨后,发烧、怕冷、无汗、头痛、脖子僵硬。

中医分析:这是“风寒”邪气(邪)侵犯了体表,把人体的卫气(正)给束缚住了,导致阴阳失衡。

治疗思路:

祛邪:用发汗的方法(比如喝桂枝汤或葱姜水),把“风寒”这个邪气从体表赶出去。

扶正:在发汗的同时,方子里的桂枝、生姜、大枣、甘草等,都是在补充身体能量(正气),帮助你有力气去发汗,而不是单纯地让你出汗到虚脱。

结果:一出微汗,风寒被赶走,卫气恢复畅通,阴阳重归平衡,烧就退了,病就好了。

所以,中医看病的思维模式非常简单直接:

诊断:通过望闻问切,判断你身体是哪里失衡了(是阴少了还是阳少了?是气虚了还是血瘀了?),以及是正气虚还是邪气盛。

治疗:中药、针灸、推拿、艾灸、食疗……所有手段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帮助你自己的身体“扶正祛邪”,重新回到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

它不直接针对“病名”,而是针对得了这个病的“人”。它相信并调动的是人体与生俱来的、最伟大的医生——你自身的修复能力(正气)。

个人浅薄认识,欢迎讨论纠正

7

主题

5

回帖

137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37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治病原理总的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很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自然环境四季变换、气候变化、地理条件都对人体产生重要影响。 而人体筋骨皮肉和五脏六腑都通过经络互相联系,构成整体。某个“零件”的病变,都和整体有关。所以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中医的辨证论治就是以传统为法则,以阴阳、气血学说为思维,运用四诊八纲,辩病因,辩病性,辩病位,定病机。然后据此而立法,处方,用药施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5

回帖

130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30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欢乐骨 于 2025-10-18 11:21 编辑

中医治病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它与西医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有根本的不同。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医治病是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津液,从而恢复人体自身正气(自愈能力)来祛除病邪” 的过程。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核心思想和具体步骤来详细解释中医是如何看病的。

一、核心指导思想

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天人相应): 中医认为人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四季、气候、昼夜)的变化息息相关。比如,春天容易肝火旺,夏天易中暑,治病时要考虑季节因素。

人体自身是一个整体: 人体以五脏(心、肝、脾、肺、肾)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将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例如,肝开窍于目,肝火旺可能会导致眼睛发红。

辨证论治

这是中医最核心、最精髓的部分。

“症” vs “证”:

“症” 是指症状,是病人自我感觉的不适,如头痛、咳嗽、发热。

“证” 是证候,是医生通过“望闻问切”收集所有信息后,综合分析,对疾病当前阶段病位、病性等本质做出的判断。

举例: 同样是感冒,有的人表现为“风寒证”(怕冷、流清涕、舌苔白),有的人表现为“风热证”(怕热、流黄涕、咽喉肿痛、舌苔黄)。虽然“症”都是感冒,但“证”却完全不同。

论治: 根据不同的“证”,确定不同的治疗方法。风寒证用辛温解表法(如喝姜汤),风热证用辛凉解表法(如喝银翘散)。这就是 “同病异治”。反之,不同的疾病,如果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治疗,这叫 “异病同治”。

阴阳五行学说

这是中医的理论工具,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脏腑之间的关系。

阴阳: 代表一切事物的两种对立统一属性。在人体,阴阳平衡则健康,阴阳失调则生病。治疗就是“补其不足,泻其有余”,重新恢复平衡。

五行(木、火、土、金、水): 将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用五行的生克关系来解释脏腑之间复杂的生理、病理联系。例如“肝(木)克脾(土)”,所以当一个人长期情绪不畅(伤肝)时,就会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

二、中医看病的具体流程:“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中医不像西医那样高度依赖仪器检测,而是通过医生的感官来收集信息,这个过程就是“四诊”。

望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望神: 看精神好不好,眼神是否有光彩。

望色: 看面色是否红润、苍白、蜡黄或晦暗。

望舌(舌诊): 这是重中之重。看舌质(颜色、胖瘦)和舌苔(颜色、厚薄),能非常直观地反映体内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闻诊: 听和嗅。

听声音: 说话声音洪亮还是低微,咳嗽声是重浊还是清脆。

嗅气味: 口中、身上或排泄物有无特殊异味。

问诊: 详细询问病情。

经典“十问歌”包括: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全面了解病人的所有不适和生活习惯。

切诊:
主要是按脉(脉诊)。

医生用手指感知病人腕部桡动脉的脉搏,通过脉搏的频率、节律、强弱、形态(如浮、沉、迟、数、滑、涩等)来判断脏腑气血的盛衰和病邪的深浅。

“四诊合参” 意味着医生不会仅凭单一信息(比如只看舌头或只摸脉)就下结论,而是将所有的信息综合起来,进行辩证分析,最终得出一个“证”的诊断。

三、治疗手段:“中药”只是其中之一

根据辨证的结果,中医会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核心是 “扶正”与“祛邪” 相结合。

中药: 这是最广为人知的方法。医生根据“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将多味药材配伍成一个方子,其目的不是简单地“头痛医头”,而是针对整个“证”进行系统性调节。

针灸: 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经络上的点),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它对疼痛性疾病和各种功能失调有奇效。

推拿:
用手法在体表进行操作,达到行气活血、理筋松骨、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

拔罐: 利用负压吸拔体表,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风散寒的作用。

刮痧:
用器具刮拭皮肤,疏通经络,排出“痧毒”(一种病邪)。

艾灸: 用燃烧的艾绒熏烤穴位,借其温热刺激和药力,以温通气血、扶正祛邪。

食疗与情志调理: 指导病人用日常食物进行调理,并管理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因为情志过度会直接损伤相应脏腑。

总结比喻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个花园:

病邪是杂草和害虫。

正气是土壤的肥力和植物自身的生命力。

西医的做法更像是直接使用高效的除草剂和杀虫剂,目标明确,快速清除。

中医的做法则像是园丁:他可能会拔掉一些杂草(祛邪),但更注重改良土壤、施肥浇水、改善光照(扶正),让植物自身长得强壮,从而让杂草无处滋生。他关注的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中医治病的智慧,在于它不追求“杀死”某个具体的病毒或细菌,而是着眼于恢复人体这个复杂系统自身的平衡与和谐,调动人与生俱来的自愈能力,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5

回帖

130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30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体本身具有强大的自愈能力。我们的身体能够识别并抵抗外来的病邪,同时具备恢复健康的潜力。中医治病的核心正是基于这一自愈力,无论是通过针灸还是中药,最终的目标都是调动和增强身体的正气。中医治疗讲究顺应自然,尊重人体正气的变化,强调在正气强盛时祛除病邪,而在正气不足时则应保住生命,积蓄力量。其次,中医重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强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认为健康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中医所用的药物大多也是源自自然界,强调绿色疗法,强调通过天然草药来调整身体的阴阳气血平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