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回复: 0

[国内中医药传承] 让中医之道光耀千秋

[复制链接]

4

主题

0

回帖

2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9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共证岐黄薪火之传承,同襄杏林桃李之栽培。作为在中医临床与教研领域耕耘数十载的医者,更作为今日导师代表,此刻我心中充满对“师带徒”这一千年中医传承范式的敬畏,充满对岐黄之术代代相传的慰籍,以及对坚守临床一线、深耕教学沃土的同仁与前辈们的由衷敬佩。

中医“师带徒”有别于标准化的课堂教学,它根植于临床,将书本知识化为导师手把手传授的辨证心法、用药诀窍,乃至应对疑难杂症的临场智慧。这一模式,不仅传递技术,更熏陶医德,启发思维,是中医文化生生不息的命脉。

中日友好医院作为国家中西医结合中心,在印会河、焦树德等前辈的带领下,积淀了丰厚的中医学术底蕴与良好的师承传统。医院高度重视师承教育,自2021年起,便系统化地开展了院级中医师带徒工作。国医大师晁恩祥先生育才无数、门下名徒辈出;许润三先生百岁收徒,倾箱倒箧传授毕生所学;在座各位名医大家亦倾囊相教,培养出了一批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核心业务骨干。今天,中日友好医院第二批师带徒传承活动正式启动,在此庄严时刻,我愿以“为师三则、为徒三律”,与诸位立下共守之约。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于中医而言,“传道”传的是“医道”,是“以人为本、济世救人”的价值坚守;“授业”授的是“医术”,是辨证施治、遣方用药的临床真功;“解惑”解的是“临床之惑、学问之惑”,是破解疑难杂症的思路与方法。

一则,倾其所学,甘为人梯,坚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初心。中医“师带徒”从来不是单向的“师父教、徒弟学”,而是教学相长。既要弟子承师之学,更要能出师之新。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名徒亦成就高师”。

二则,授之以渔,引悟思考,秉持“思路决定出路”的培养理念。作为导师,既要把自己在长期临床中总结的“独门心法”倾囊相授;更要授人以渔,帮助青年医师们掌握化繁为简、直击病所的临床真功。

三则,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临床带教中,要用真实病例启发思考与辨析。让弟子们从导师临证望闻问切的细致观察中,从导师遣方用药君臣佐使的配伍精妙里,体悟中医临证技巧和诊治手法。

此外,我还想对今日拜师的青年医师朋友们说:你们何其幸运!能得到在座明师引路,循着名家足迹前行。今日,我亦对青年朋友们提出三律:

一曰,传承精髓,不拘泥于一方一药。你们不仅要学习导师“辨治疑难”之技,更要领会其诊疗格局,体察其施治手法;读经典少看注疏,玩味典籍真谛;博览群书,只取精华。

二曰,笔耕于勤,在参悟中循序精进。读书要刨根问底,深一层追问,领悟便深一层次。我常劝诫学生,“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全天候思索中医。白天出诊,夜里整理,把每一次诊疗都化为可复盘、可改进的台阶。

三曰,守正创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时代的需求是中医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如今中医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希望你们以时代“弄潮儿”的姿态,奋力拼搏,让古老的岐黄之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最后,以一首小诗《藕泥》与诸位共勉:

藕泥
都说莲子清如许,雨荷花开更美丽。
倘若清美需浊养,我愿深藏做藕泥。


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仝小林,本文为10月30日仝小林在中日友好医院“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第一届传承人出师仪式暨第二届传承人拜师仪式”上的讲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