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中医天地

炎黄子孙应该知道的上古30神话故事(三)

  [复制链接]

1

主题

14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4-12-7 15: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天地 发表于 2018-8-23 11:03
鲧布息壤
    鲧[gǔn] ,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人物,黄帝的后裔、玄帝颛顼的玄孙,是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父亲 ...

鲧布息壤

鲧,禹的父亲,相传为颛顼之子或后人。上古时代神话传说人物。姒姓,有崇部落首领,史称“崇伯鲧”。《山海经·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


尧帝在位时,社会风气腐化糜烂,道德败坏。人间的堕落令天帝震怒不已,他命水神共工发起滔天洪水,意欲惩戒人类,灭世重生。霎时间,大暴雨从天而降,山洪暴发、海水倒灌,各大河流也同时决堤,中原大地四处浊水横流,汪洋一片。百姓流离失所,饱受浸淹之害,苦不堪言。世界仿佛又重新回到了史前的混沌时代,天下苍生陷入灾难的深渊,朝不保夕。

尧帝紧急召开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可首领们面面相觑。谁也没那么大的本事。正当大家束手无策时,天神鲧自告奋勇,承担起治水大任。鲧本是天帝的孙子,心地仁慈,不忍见民间苦受煎熬,曾多次恳求祖父赦免人间的罪过,收回洪水。但铁石心肠的天帝根本就不理会孙子的请求。鲧为了解救苍生,决定下凡协助尧帝。

尧帝大喜,任命鲧为治水总指挥。鲧亲临最前线察看水势,断然做出决定:筑堤堵水。他带领治水大军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的方法,把高地的土挖下来,做三仞之城,垫在低处,堵塞百川。然而水越聚越高,堵不胜堵,鲧治水九年,洪水仍旧泛滥不止。正当他为此忧心忡忡之际,一只鸱鸟(猫头鹰)和一只神龟告诉他,可以盗取天庭之宝“息壤”来堙塞洪水。息壤是一种常生不息、能无限膨胀的土壤,只要掰下来一点投向地面,它马上就会生长增多,堆积成千丈堤堰、高山,水涨一寸,它亦随长一寸,用来筑堤挡水最是合适。

鲧作为天帝的孙子,自然深知盗取息壤是重罪,但为了拯救天下百姓,义无反顾地上天盗出了息壤。息壤果然神奇,撒到何处,何处就形成高山挡住洪水,并随水势的上涨自动增高。鲧用息壤东塞西堵、南挡北填,很快就控制了洪水。大地出现了新绿,百姓们逐渐脱离洪水的侵扰,准备重建家园。

但鲧盗取息壤的事很快被天帝发觉了。于是天帝派火神祝融降临人间,追杀鲧并夺回息壤。鲧没有完成治水的宿命,含恨死去,尸身经过三年都不腐坏。天帝唯恐鲧的尸身发生什么异变,于是再派祝融用天下最锋利的吴刀将鲧的尸身剖开。惊奇的是,一个年轻英俊的男子从鲧的肚子里跳了出来。他就是鲧以身为孕,用全部神力与精血所聚化的继承人——大禹。而鲧的尸体则变为一条黄龙,跃入“羽渊”中,再也没露过面。(历朝驿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3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4-12-7 18: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天地 发表于 2018-8-23 11:03
鲧布息壤
    鲧[gǔn] ,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人物,黄帝的后裔、玄帝颛顼的玄孙,是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父亲 ...

古神话“鲧布息壤”是洪水浩劫中的不屈意志与华夏新生的壮丽史诗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神话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文化的天幕上,其中,“鲧布息壤”的传奇故事,以深邃的寓意、悲壮的情节,穿越千年的风尘,依旧在华夏儿女的心中激荡起层层涟漪。这不仅是一段关于英雄与洪水搏斗的叙事,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精神的生动写照。

鲧:黄帝之后,治水先驱的悲壮启程

鲧,这位身负黄帝血脉的英勇男儿,生于洪水泛滥、生灵涂炭的上古时代。他亲眼目睹了家园被无情洪水吞噬,百姓在绝望中挣扎的惨状,内心深处燃起了熊熊的斗志。不同于常人的逃避与妥协,鲧选择了一条充满未知与危险的道路——治水。这是对自然的挑战,对自我极限的超越。

息壤:神话中的奇迹,生生不息的希望


在鲧的治水征途中,一件神奇的宝物——息壤,成为了扭转乾坤的关键。《山海经》中的描述,让这神奇之土充满了无限遐想。息壤,一种能够自我增殖、永不枯竭的土壤,它仿佛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奇迹,拥有着改天换地的力量。鲧利用息壤,试图填平肆虐的洪水,为百姓重建家园带来了一线生机。

窃土治水,悲壮英魂的永恒闪耀

鲧的壮举并未得到天界的认可。在那个天规森严的时代,鲧的擅自行动被视为对天意的违背,引来了天帝的震怒。火神祝融奉命下界,与鲧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最终,鲧倒在了祝融的烈焰之下,但他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他的牺牲,是对家园深沉的爱,也是对后世的殷切期望。

禹承父志,定九州安的辉煌成就

鲧虽死犹生,他的精神与遗志在大禹身上得到了延续。大禹,这位未来的夏朝开国君主,自小便在父亲的影响下成长,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在天帝的认可与支持下,大禹率领着万千民众,运用息壤的神奇力量,巧妙布局,最终成功治理了肆虐千年的洪水。他划分九州,安定四方,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神话精神,照亮未来的灯塔

“鲧布息壤”的故事,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精神的生动体现。它告诉我们,在灾难面前,只要我们心怀信念、勇于担当、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与挑战。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时,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份力量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往直前、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产学研王教授视点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2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4-12-9 12: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鲧治水的“息壤”:现代研究改写认知,难怪帝尧会杀掉鲧


山海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对于其中的“息壤”,东晋郭璞注解为“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就是一种神土,可以自己生长、膨胀的土壤。

除了息壤外,鲧治水时还使用了“息石”,归藏记载“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

鲧治水失败,大禹治水时,淮南子记载“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东汉高诱注解为“息土不耗减,掘之益多,故以填洪水也”,因此息土与息壤一样,都是能够自我生长的神土。

问题在于,或许未来科技发达了,人类会造出神奇的“息壤”,但在4000多年前的五帝时代,上述解释的息壤肯定不存在,既然如此文献上的“息壤”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龙山时代古人的主粮

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大致是史书中的五帝时代,这一阶段古人到底吃什么呢?河南考古研究院蓝万里指出:在龙山至二里头时期,河南一带主要是以粟黍为主,但稻米已经相当普及,“五谷”的传统农业格局已经形成。

学者李硕在《翦商》一书中,别具慧眼的看到了另一个事实,即粟黍稻的“千粒重”问题。粟黍的平均千粒重一般为2克,稻米平均千粒重一般为16-34克,因此考古计算古人主粮时,不能单看出土粟黍稻的数量,而应该看其重量。因此,李硕根据考古发现,得出的结论是新砦遗址(距今4000年—3900年,被认为是夏启都城)、二里头遗址都以水稻为主粮。

总之,帝尧时的古人饮食,是以农业种植为主,渔猎驯养家畜为辅。反过来说,农田是部落存续的重中之重,是绝对不容破坏的。


史前大洪水中的下民

纵观中国上古遗址,基本存在这么一条脉络,即起初往往都在山上,随着时间的转移,后来慢慢定居于平原,乃至一些低洼之地。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古人开始种植农业,需要相对平坦的、距离水源较近的地方,最终古人在种植区附近定居,由此出现了平原地带的古城。

史记夏本纪记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其中的“下民”,可以理解为社会等级上的称呼,也可以理解为地理空间上的称呼(即帝尧居住在高处,下民居住在低处)。

中国至少已有1.4万年的农业种植史,拥有世界最早的农业起源。4000多年前的五帝时期,中国农业已经较为发达,考古表明当时中国已经形成水稻与粟黍的主粮格局,因此“下民”无疑是农业种植人员,“下民其忧”是指洪水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部落的存续。

帝尧时期,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以目前考古发现来看,当时最先进的挖掘工具,大概是骨耜或木耜。浙江田螺山遗址,距今6500余年,曾出土过骨耜(sì),采自水牛肩胛骨,很像现代的锨和铲;四川金沙遗址,处于商周时期,曾出土过一把木耜(上图,由骨耜进化而来),造型与现代的铲子几乎一样。

因此,处于田螺山遗址与金沙遗址中间的五帝时代,鲧或大禹治水的最佳工具,大抵要么骨耜、要么木耜。显而易见的是,这种工具虽然造型与如今铲子一样,但掘土效率肯定不能相比,且因为材质问题,往往只能挖掘相对松软的土壤。

鲧治水时息壤的真相

根据史书记载,鲧治水时采取“堵”的办法(或为筑城避水法),因此必然需要大量土壤。正常来说,以当时生产力和农业情况,似乎只有农田才能提供数量巨大的松软泥土。因此,鲧治水的“息壤”,应当是他没有告诉帝尧,偷偷的挖掘了农田之土。

息壤之息,本义是指呼吸,后来下面加“心”,表明“息”有生命象征,又被引申为繁殖生长。当然,“息”也有停止之义。农田之土,可以生长庄稼,故而可以称之为“息壤”;同时,上古种植需要休耕,让土地积蓄肥力,因此休耕之地也可以称之为“息壤”。因此,从词义上看,农田之土符合息壤的意思。

但问题是,大洪水之后,大量农田遭到水淹,部落农田数量减少,而鲧偷采农田之土治水,破坏本已捉襟见肘的耕地,必然会影响接下来的农业生产,导致部落粮食更加紧张。如此,帝尧自然非常愤怒,进而杀掉鲧(或让祝融杀之,或让舜杀之,或流放之,史书记载不一)。

当然,史书还将息壤解释为石头凿成的长方形花盆等,但鲧以堵治水,泥土数量消耗巨大,故而这种解释比较勉强。

大禹治水时,吸取了鲧治水的教训,不再盲目的筑城堵水,而是先做地理水势测量工作,然后由单纯的筑堤封堵改为疏导与筑坝结合,治水之时还积极开垦、种植,尤其在低洼处推广水稻,即“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溼”等。

当然,大禹或也使用了“息土”治水,但一方面应该局势紧张,大禹得到了帝舜的授权,一方面大禹治水时还不断开辟农田,既考虑治水,也考虑农业生产,所以大禹使用“息土”并未受到处罚。(柠檬文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3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4-12-18 16:3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说:“高阳者(帝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世本》说:“老童(即卷章)生重黎及吴回。” 祝融,名重黎(简称黎),又称祝诵,祝和。相传帝喾高辛氏时,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郑)担任火正之官,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为民造福。帝喾命曰祝融,后世尊为火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6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4-12-18 18: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光大 发表于 2024-12-18 16:38
《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说:“高阳者(帝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 ...

祝融,神话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这有许多传说。
     传说一:他以火施化,号为赤帝。相传,祝融还是一个音乐家,他经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扬动听,感人肺腑的乐曲,使天下百姓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对生活充满热爱。祝融死后,葬在南岳衡山之阳,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南岳最高峰称为祝融峰。
     传说二:上古帝喾[kù]在位时,有一个叫重黎的人,是颛顼[zhuān xū]的儿子,他的官职是“火正”,即火官。重黎忠于职守,努力为帝喾和广大平民服务,当火官有功,帝喾于是赐以“祝融”的封号。“祝”是永远、继续的意思,“融’是光明的象征,就是希望重黎继续用火来照耀大地,永远给人带来光明。祝融死后,葬在南岳衡山舜庙的南峰,即今之祝融峰下。
     传说三:黄帝时期,黄帝南巡,分不清方向,于是请“祝融辨乎南方”,也就是应该说,衡阳的南岳,最先是由祝融辨出来的,他因此担任了司徒的职务。后来,祝融被封楚地,成为楚的始祖。 今衡阳南岳祝融峰顶还有一座祝融殿,殿后岩石上建有石栏杆,可以凭栏了望北山的风光。这个火神,楚的始祖祝融又怎样兼任海神的呢?古人认为火又是光明的象征,火之本在水,故祝融合水火为一神,且符合周文王八卦中离“≡”属火,方位在南方的卦象。
     传说四:尧帝时期,洪水滔天,浸山灭陵,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尧帝下令鲧[gǔn](人名)去治理洪水,可是九年过去了,毫无成效。后来,鲧知道天上有一种称为“息壤”的宝物,只要用一点投向大地,马上就会生长起来,积成山,堆成堤,于是鲧想办法到天上偷了息壤到人间。用它堵塞洪水,大地终于渐渐看不见洪水踪迹了。但是,天帝知道息壤被窃,就派火神祝融下凡,在羽山地方把鲧杀死,并夺回余下的息壤。天帝还命祝融监视人间治水,命他掌管一方水的大权。由于祝融属南方之神,所以就合水火为一神,兼任南海之神了。
     传说五:北水神王与火神祝融战斗,被祝融真火炼死。从此,祝融成为水火之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