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中国文化

中央和央媒对“大号流感”“与病毒共存”论发起猛攻

  [复制链接]

3

主题

6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2-12-16 13: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白”不该被忘记 更不应该被戏谑

——如何看待三年战疫系列时评之二


三年疫情防控,有一种现象值得深思。

2020年初,说到“大白”,人们会热泪盈眶。因为它包含了一种英勇无畏、迎险而上的精神。然而三年后,“大白”这个词在不少人眼里突然变了味,甚至成了一个贬义词,被戏谑。

战疫三年,“大白”是最累的群体。其实,每一个投入疫情战斗的基层人员都是普通人,脱下“大白服”,他们也是别人的妻子或丈夫、父母或儿女、兄弟或姐妹。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新冠病毒可不是现在的奥密克戎。记得那年春节,无数医护人员在获知指令后立马放下碗筷,从四面八方奔赴疫情防控一线。2020年疫情最胶着的时候,1498名湖南医疗队员白衣北渡,奔赴湖北。“原来穿上防护服这么难受。”这是第一天上岗的志愿者在朋友圈的感慨。

历经三年疫情防控后,眼下,我们迎来了致病率和致死率大为降低的节点。走到这一步,我们历经艰辛。一些发达国家,在新冠病毒刚刚袭来不久,就选择了躺平,让无数人陷入重症,付出了惨重的生命代价。而我们从最开始就动员全社会的医护力量、发动不同岗位、动员不同行业的志愿者投入战斗,调动数以万计的抗疫基层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志愿者……对病毒进行顽强狙击、殊死搏斗。正是因为有了“大白”冲在最前沿的抗击,我们才赢得了宝贵的疫苗接种时间,积蓄了我们走向正常生活的力量。

疫情是一次大考,更是对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全面检验。抗疫一线,与大家接触最多的是社区工作人员。几个人可能就要负责管理、服务几百户居民。长时间的抗疫,难免会因为一些人的素质差异,出现负面事件。但从总体上看,多数社区工作人员的无私付出值得高度肯定。从做流调、组织核酸检测、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服务……白加黑、连轴转几乎是常有的事情。不要因为个别否定整体,污名化“大白”,而应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探讨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子。

“大白”累得最惨还被骂得最惨,这不应该。三年疫情防控,生活承受了很大压力,人们需要一个情绪的宣泄口。但为我们拼搏过、付出过的“大白”不应该是释压的对象。有位网友说得好:“昨天指望大白来救你的命,今天指望没有大白来救你的钱包?”在“新十条”的指引下,我们熟悉的生活正在回归。这个时候,陪伴了我们三年的“大白”不该被忘记,更不应该被戏谑。让我们深情地向他们道一声:谢谢了。(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杨兴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

回帖

1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6
发表于 2022-12-16 14: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央视网评丨面对疫情防控新形势,我们依然要慎终如始


随着“新十条”在各地落地落细,目前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各地抢抓时机,尽最大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逐渐恢复常态,争取最好结果;同时,各地医疗机构感冒发烧接诊量上升,部分地方相关药品断档。

对此,社会心态也出现微妙的变化。有人担心医疗资源被挤兑,也有人认为,当下奥密克戎病毒带给人们的就是一场传染性很强的“流感”,不必大惊小怪,“朋友圈”里一些人甚至“以阳为荣”,规劝身边人主动感染,“能阳早阳”……

不必讳言,最近关于防疫新形势的讨论、争论、调侃甚至焦虑,都在影响着大众情绪,舆论场出现了明显的撕裂,缺乏科学、理性。作为自身健康的第一守护者,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从科学和现实角度去辨析。

事实上,我国的防疫政策从来不是单选题,而是根据疫情发展的形势动态调整、逐步优化的。譬如,新近出台的“二十条”和“新十条”就是基于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力大幅下降这一现实。

回顾疫情这三年,我们尽最大力度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世界主要大国中新冠肺炎发病率最低、死亡人数最少的国家。这一成绩有目共睹。当然,我们也要对一些地方在防控中因层层加码、过度防疫而导致的悲剧有足够的反思,要更有针对性地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面对当前这一波疫情高峰,“放开”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一切都好了,越是在这个时候,各地政府、企业单位、社会和个人依然要慎终如始,越要科学、高效、有序地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

鉴于奥密克戎毒性大大减弱,但传播性极强的特点,特别是对有基础病的老人具有不小的杀伤力,我们一方面要把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上来,着力保健康、防重症,确保防控措施调整转段平稳有序;同时,要加快推进老年人疫苗接种工作,劝导有基础病的老年人群体近期减少户外活动,避免扎堆聚集,尽量降低被感染的风险。

在奥密克戎面前,没有人是百毒不侵的金刚之身。不管你是“杨过”“杨康”“王重阳”,还是“喜羊羊”“懒羊羊”“暖羊羊”“沸羊羊”“美羊羊”,都要加强防护,更不要因为“杨康”了,就无所畏惧了。如果不幸感染了,在没有出现明显严重症状的情况下,居家治疗是最好的选择。近期,有很多普通人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感染经历和治疗过程,从私人角度进行科普,虽然内容不一定完全准确,但背后透出的乐观、淡定精神值得点赞。这对于我们疏导群体情绪、调适社会心态具有特别的意义。进一步而言,我们既要对个人、家庭的健康负责,也要倡导将最宝贵的医疗资源留给最需要的人。

经历三年艰苦抗疫,我们已经看到了前方的曙光。我们的卫生领域、经济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我们每个人也付出了代价。对此,我们必须为未来抛开无谓的争论和内耗,一切向前看、往前奔,尽快走出疫情的阴霾。

让我们一起出发!(来源:央视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

回帖

2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7
发表于 2022-12-16 15: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警惕“抗疫刚刚开始”论调


当下,疫情放开后,在一些城市出现了大范围感染的现象,网络出现类似“搞了三年,抗疫才刚刚开始”等论调。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受邀在个人新浪微博、头条号“王文评论”上对此进行了论述,提醒这种论调的隐性冲击。目前,该文阅读量已达200万+。人大重阳君推荐如下:

三年疫期之战,既要实事求是地看到许多人生活不易、付出巨大,也要自信地看到中国在统筹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上的综合成效。

现在,社会上流传“抗疫刚刚开始”的论调,需要警惕、需要提防、需要批判!这种论调意在全面抹杀过去三年政府主导的“中国抗疫模式”,更企图要全面否定坚持三年“动态清零”的成效,还试图挑动民众对当下放开政策的不满。

客观来说,2020、2021年这两年间,我国在统筹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方面做出了大量积极且有效的工作,取得了绝对领先于世界的抗疫成果,保证最少感染比例与死亡数量的同时,保持了相对更快的经济增长。

2020年世界其他国家出现了200万死亡病例,其中仅美国就超过38万例,平均经济增长率是-2.5%;而中国则是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率达到2.3%。2021年世界经济复苏,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5.8%,但过早放开或“躺平”让世界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价。各国病例死亡数量增加,总计突破500万,美国则新增超过50万死亡病例。相比之下,中国2021年则鲜有死亡病例,经济增长率更是高达8.1%。如果过早像美欧式地开放,2020、2021年估计在中国将产生300万-500万的感染死亡病例。

2022年初夏,上海疫情之后“多城静默”、以及晚于多数国家的“延后式开放”,与其说是中国统筹发展与抗疫的失衡,不如说是对病毒变异的忌惮而宁愿采取“后发制人”式的调整。试想,如果奥密克戎再发生重大变异,变得更有毒性,2022年全球再死亡数百万人的话,中国“多城静默”反而是中国之福!

当然,当下放开,不少国人心情沮丧、忧心忡忡,信心与预期都较低。但必须客观地讲,三年疫期之战,既要实事求是地看到许多人生活不易、付出巨大,也要自信地看到中国在统筹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上的综合成效。

2020、2021年这两年间的成效自不必说。即便是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虽落后于一些新兴经济体,但在全球仍惨遭100多万人死于新冠的背景下,中国死亡病例却很少。从这点看,也不能全盘否定2022年的一切。三年抗疫之战,尽管个别城市、个别区域、个别人群出现令人气愤、值得反思的事例,但必须要讲,中国抗疫,总体干得不差,甚至是相当好的。

现在要做的是,在普遍希望“放开”的预期下,要尽快解决三重关键难题:一是逐渐祛除中国社会“新冠恐惧症”,平缓有可能出现继续大范围感染的心理恐慌;二是尽快根据中央精神解决一些地方的基层人员以“抗疫”为名权力过大、肆意干扰经济社会复苏的僵化现象;三是做好防重症的充足准备。

以笔者今年秋季在俄罗斯调研2个月的经验看,要对逐渐“放开”后一些地方的“后疫情乱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泰然处之。

一是自信地应对“舆情乱象”,找到平衡复苏的社会语径。2022年以来,中国“后发制人”式的抗疫逻辑有一定的综合考虑,国外全面放开的经验也不必完美化。对于社会心理失稳的安抚,同样需要实事求是。心平气和,直面难题,此时最难能可贵。

二是自信地解决“就业困境”,找到提升就业率的解药。从广州等城市的逐渐放开经验看,只要有序放开人流、物流,放开旅游业、康养业等服务行业的复苏,大幅提升就业率是完全可能的,社会信心也有可能快速复苏。

三是自信地促进“需求回暖”,找到刺激增长的新动力。通过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财政、货币、税收、金融等政策工具,比如,改建景区,刺激大众旅行欲望;减免旅游、餐饮、酒店和中小微企业的税收,刺激服务质量的提升;对一二线城市的房产、汽车限购政策进行适度“松绑”,刺激大众对房、车的消费。

四是自信地重启“中外交往”,找到重新融入全球的钥匙。通过逐渐减少来华人员隔离时间,推动后疫情时代的中外交流,有效拉升外资、外贸与外国人对中国经济复苏的贡献。

总之,2022年已进入尾声,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一道坎。我们应该自信地看到,中国人正在迈过去,一定能回归正常生活,并正在期待未来会更好。(人大重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6

回帖

1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8
发表于 2022-12-29 15: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胡锡进:要倾听民间近日的抱怨 同时坚决反对否定中国三年防疫的妖言

随着中国放开后出现了一拨病毒的汹涌感染,一些西方媒体正在极力推动一种叙事:中国的三年抗疫白搞了,并且以失败告终。这与中国国内很多群众因遭遇感染潮并且遇到具体困难而发牢骚抱怨是截然不同的。西媒的叙事构建有着非常恶毒的目的,他们是要颠倒黑白,否定中国政府和人民三年来的各项努力,并且从根本上否定中国的国家治理。

老胡说那些媒体颠倒黑白,一点都不冤枉它们,因为铁的事实摆在那里。2020年和2021年,中国不仅挽救了无数国民的生命,而且中国那两年实现的经济增长超过了几乎所有西方国家,并且把它们中的很多国家甩出去了好几条街。那两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分别是2.3%和8.4%,而2020年西方主要经济体几乎全是负增长,2021年在头一年负增长的情况下也没有超过中国的。那两年中国除了少数地区的短时间封控,大多数地区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人民过着相对自由且充分放心的生活。那两年西方政要和媒体除了向中国栽赃、甩锅,基本不敢挑中国防疫路线的毛病,因为他们自己那里的情况相当糟糕。

西方过去三年因新冠疫情究竟死亡多少人,同样不容易说清楚。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据被认为是最权威的之一,该统计显示,美国迄今一共感染了10038万例,死亡109万人。但是哈佛、耶鲁和斯坦福三所美国高校的公卫学院最新公布的分析显示,全美94%的人口至少感染了一次新冠病毒,拿美国的3.3亿人口乘以这个94%,结果就是有3.1亿人至少感染过一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据只及这个感染数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美国公布的死亡人数是按照10038万感染者统计出来的,真实死亡人数未必是109万的3倍,但肯定要比这个数字大得多。总之美国过去三年的疫情是非常严重的。

中国的2022年过得极不平静,今年第一季度北京成功举行了冬奥会,经济增长强劲。但是从一季度后期开始,疫情先后在吉林、上海暴发,之后的这些月份是中国人和全世界不断加深认识奥密克戎新变异株的过程,也是这期间,中国的防控遭遇了更多困难。

经过与奥密克戎的几轮交手之后,我们逐渐形成需要改变防控策略的新认识。从11月11日二十条出台开始,中国拉开了大幅调整防控政策的序幕,东南沿海和北京市等走得比较靠前,其他省份陆续跟进,放开封控已是大势所趋。

但奥密克戎感染潮冲击之猛烈是超预期的,使很多人产生了“急转弯”的感受。各地在面临感染潮冲击时,也的确有各自的工作之不足。但中国选择先是封控、新冠病毒致死率下降后再解除封控,这个战略脉络非常清楚。尽管出现了一些地方的意外情形,感染海啸的一些浪头越了顶,但这个构架仍如同一个保护生命的巨坝,至今巍然屹立,决没有被冲垮。

现在虽然北京等多地出现了重症高峰,但是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与感染高峰不同,这个重症高峰是相对而言的。国家卫健委新冠应对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本周一肯定地说,“有些地方已经或者正在渡过第一波最高峰的冲击,并没有出现大家比较害怕的大面积重症死亡这种情况。”因为我们把放开封控的时间大大往后推延了,避开了新冠病毒最狰狞的时刻,虽然目前有人在感染潮中死亡,但是更多放到一两年前有可能死亡的人活了下来。因为奥密克戎已经不是德尔塔,更不是原始株。

如此明晰的战略逻辑,一些势力也想把它扭曲,他们一定会遭到时间这条鞭子的猛烈抽打,也会被公众理性的迅速回归吞没。

当然了,抗疫三年是有很多事情值得总结的。首先是正面经验。中国是个发展中的超大社会,我们的人均医疗资源与发达社会根本没法比,我们又是个典型的北半球国家,注定是新冠疫情冲击的主要对象之一,但是由于中国社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组织了起来,我们对付这场疫情才得以形成有效的战略性。三年合并计算,中国人口的死亡率肯定远远低于美欧发达国家,而经济增长则大大高于它们。如果我们没有党和政府的统筹指挥,我们社会的防疫不知道要乱成什么样子。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印度死亡500万人,而有学者估计得更多。请注意,印度是个南方国家。

这当中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总结。最突出的之一就是官僚主义作祟造成了在防控过程中一些地方搞“一刀切”,层层加码,增加了当地防控的成本,损害了封控区内群众的权益,削弱了部分群众对防疫的支持,也导致了一些次生灾难,从而加剧了这期间舆论场上的争议。防控这三年告诉我们,官僚主义导致一些官员做事不实事求是,这的确是我们社会的一大痼疾。

问题总会有的,全世界没有一个地方会是完美的。中国这个超大社会的事情还是要客观看、综合看、从全局看,这样我们看到的三年就是一个总体上人民至上并且成果显著,同时夹着一些问题和不足的三年,而决非西方媒体和国内某些人说的“从头到尾都是错的三年”。在今天这个相对困难的时候,我们大家尤其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判断力,把人民群众因各种工作不足而产生的激烈批评和抱怨与那些恶毒攻击中国的妖言区别开。我们要与国家一起坚定往前走,不乱心,不迷途。(凤凰网  胡锡进观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

回帖

3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7
发表于 2022-12-30 16: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军总医院急诊主任:急诊量持续高位,危、急、重病人比例增加

“患者王阳(化名),年龄95岁,新冠阳性,基础病复杂,目前意识模糊,有倒气现象……”

12月26日下午3点,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医学科内,正在上演一场生死救援。进入急诊后,王阳迅速被评定为急危重症患者,并在第一时间被推入抢救室。

在朱海燕等人不懈的努力下,已经垂危的老人从生死线被拉了回来。

12月28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医学科主任朱海燕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称,这样的救援每天都在发生。最近急诊量持续高位运行,每天就诊量从四五百增加到七八百。其中,危、急、重病人比例也有所增加。为了更好地确保救治工作,医院也派出了支援队伍支援急诊医学科。

急诊量激增,危、急、重病人比例增加


“所有的危、急、重症抢救都是从急诊开始的,如果我们救不活,后续治疗根本无从谈起。”朱海燕称,“送到我们这里的病人,情况基本上都比较危重。就像上面提到的这名患者,在来到我们这里之前,已经去了七家医院,都无法收治。我们不仅是在和生命打交道,更是在从阎王手上抢人。”

由于急诊量的激增,急诊医学科的医护也在保持着高强度的运转。在综合急诊内,一名医生一个班次基本问诊量达到近200人次。朱海燕称,“不夸张地说,别说吃饭、上厕所,可能就是抬个头的时间都没有。”

在抢救室内,情况则更为紧张。在那里,时间都是以秒为单位计算的。据朱海燕介绍,目前,每天约有60名患者需要紧急救援。呼吸机辅助通气、气管插管、高级生命复苏、上ECMO……这些抢救过程是每名医护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也是抢救室内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的故事。

不过,朱海燕也提到,迎战感染峰值,急诊所承担的工作繁重,面对的危急情况较多,侧面也反映出现有的专科体系亟需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人才缺口依旧明显。尽管医院已派出支援队伍,但在一线救治上仍然存在人手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信息化、现代化发展迟缓。120急救中心与各院协调仍依赖电话、微信等方式,协调调度偶尔会出现滞后、拥堵等现象,希望未来能够大力发展急诊、急救事业。


提速,扩容,在救治中实现“不可能”


“不久前,我们有的医护人员也发烧了,但是大家只要烧一退,情况有所缓解,就第一时间回到了岗位。”朱海燕介绍,目前,急诊医学科168名医护均已返岗。此外,医院支援的救治力量也已到位,普外、心内、内分泌、消化、介入超声、麻醉等科室都有涉及,动态补充急诊力量。

据悉,在解放军总医院和第一医学中心党委的全力支持下,从各医学部和科室抽调医生、护士进行加强,开辟了老南楼发热留观区、中医院急诊病房以及急诊ICU,大幅增加床位数量。除此之外,医院也在抓紧进行医疗物资的储备,重点备好呼吸机、ECMO等急救仪器,做好迎战重症高峰的准备。

“在专科收容上,我们保证急诊优先,急诊分流,在急诊患者的收容过程中,保证了这个急诊的危重症患者能够第一时间收容住院。”

据朱海燕介绍,目前,急诊医学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红、黄、绿“三区”,确保及时救治。红区病人为急危重症患者,通常会在送入医院后的第一时间展开抢救;黄区病人为次急危重症患者,等候时间通常在30分钟左右;绿区病人为非急症病人,等候时间通常在3小时左右。

完成初诊或急救后,患者接棒也是院方重点关注的方向。危、急、重症患者度过危险期后,将会由各大科室接收,对接工作通常会在当天完成,确保病人能够得到妥善的救治。据悉,院方要求各个科室的重症监控床位不低于展开床位数8%。

在专家团队方面,第一医学中心专门成立了急危重症专家指导小组,每天下午四点,对中心急危重症进行巡诊和点评指导,保证了极为重症患者在专科无差别收容,保证医疗质量。院方也在不断强化首诊负责制、三级查房、死亡讨论、疑难病会诊等核心制度落实,尽最大努力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救治中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朱海燕称,疫情峰值之后,往往是重症峰值的到来。“我们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患者把生命交到我们手上,我们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侯佳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