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国正行

[纠正偏见] 从“金标准”双盲试验的弊端谈中医科学性和疗效

[复制链接]

168

主题

244

回帖

314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148
 楼主| 发表于 2020-2-6 18: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上,无论双盲还是单盲,都不是各国医疗管理监督机构对新药和疗法做为临床应用的必备条件。在临床科研实践中,由于可行性和方法学上的考虑,盲法原则相对于随机对照,并没有成为临床评价药物疗效的根本准则。尽管在药物疗效评价中,双盲被作为一种高质量的设计被推荐和尽量使用,但并不意味着现代医学中所有的药物都需要在双盲试验证实有效后才上市,更不意味着现代医学中使用的药物和治疗方案都通过了双盲试验证明有效。

    最后,再看两段文献对盲法原则的描述:“很多研究者和读者天真的认为,只要一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是双盲的,那么他的质量就很高,就好像双盲是随机对照试验的一个必要条件。虽然应用双盲是一种较强的设计,没有应用双盲的临床试验不能想当然的认为是较差的试验。”
    “一些研究者、读者、编辑过分强调盲法在防止偏倚中的作用。有些人甚至认为只有使用双盲的随机对照试验才是高质量的(认为双盲是随机对照试验的一个必要条件)”事实上科学研究远比此复杂。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即使没有应用盲法,方法上也可以是完全正确的;相反,虽然应用了双盲,方法学上也可能不正确。……虽然双盲原则意味着科学性较强的试验设计,但他不是试验总体质量的主要指标。而且许多研究也无法采用双盲。这些研究应该从总体价值上进行评价,而不是仅看是否采用了无法实施的双盲原则。诚然,这并不是说盲法不重要。盲法可以减少偏倚的发生,证据也证实了这种作用。研究调查表明,在总体上,在减少偏倚上盲法没有分配隐藏来的重要。”(摘自《柳叶刀临床研究基本概念》 187,194-195.)
   “如条件许可,应尽可能采用双盲试验,尤其在试验的主要变量易受主观因素干扰时。如果双盲不可行,则应优先考虑单盲试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由于一些原因而无法进行盲法试验时,可考虑进行非盲的临床试验。无论是采用单盲或非盲的临床试验,均应制订相应的控制试验偏倚的措施,使已知的偏倚来源达到最小。”(摘自《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的生物统计学技术指导原则》,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主题

244

回帖

314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148
 楼主| 发表于 2020-2-6 18: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弊端五双盲试验是医疗低水平时期的产物
   近百年来,西方医学得到了迅猛发展,尤其是50年代,青霉素在临床中的大规模使用,一些严重危险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患者如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等疾病患者的生命得到拯救,从而大大提高了人类的寿命。青霉素的出现轰动了整个世界,也使得我国传统中医学从此拜倒在西方医学的脚下,成为西方医学的附庸。

   青霉素的发明给人类战胜疾病带来了空前的信心,但是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自然环境和自然环境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环境污染、社会竞争、心理压力、营养过剩、人口的老龄化等因素的出现,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白血病、癌症等慢性疾病成为人类的致命杀手。
   这些疾病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在发病前都经历过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在这样漫长的积累过程中,疾病在不断的演变,病理机制也日益复杂化,疾病侵润的范围日益广泛,几十种、上百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坚固、复杂、病理不清、症状飘忽的庞大症候群。
   尽管近几十年来,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关于疾病的知识呈现爆炸性增长,从人体免疫学、生物化学、生物分子学到遗传基因工程学等,其知识的增长令人眼花缭乱。尽管各种先进的医疗检测和治疗设备不断被生产出来,从超声、彩超、CT断层扫描、核磁共振到放疗设备、高频治疗仪、激光治疗仪、心脏监护仪、冠状动脉支架。尽管每年都有大量高科技企业生产的各类新药上市销售,光抗生素就分八大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林可酰胺类、多肽类及其它抗生素等等药物不一而足。
   可是面对这些常见的慢性病和疑难杂症的治疗却依然是裹足不前、收效甚微,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现代医学步入了绝境。我们看到在西方高血压、脑血栓、心脏病、糖尿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减少主要是来自于有效的预防,在治疗方面的效果则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变化。而对生命的第一杀手癌症的研究和治疗则是令人十分的沮丧。美国政府发动的40年的抗癌大战,结果以失败而告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主题

244

回帖

314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148
 楼主| 发表于 2020-2-6 18: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现代医学对癌症的研究状况,我想例举一篇报告的内容,报告文章的题目是“抗癌大战:人类如何才能获胜?”
   该报告是美国财富杂志于2004年3月22日发表的文章,披露了美国癌症研究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作者是一位癌症患者经过长时间调研后写成。作者本人在1978年15岁的时候患上了何杰金氏病,也就是淋巴系统肿瘤。后来癌细胞从脖子扩散到肺以及脾,医生动手切除了他的脾脏。残酷的化疗、放疗使他的头发几乎脱光。幸运的是,后来他参与了全国癌症研究院的临床试验,那是试验一种疗法,四种有毒化学药物联合使用,总算使他活下来了。常年在死亡中挣扎,使他对现代医学临床治疗具有深刻的体会并对癌症的医学研究状况发生浓厚的兴趣。于是,他用了三个月时间进行采访采访中,奔波于休斯顿、波士顿、纽约、华盛顿以及其它癌症研究机构集中的地区,采访了数十位在一流癌症医院工作的研究人员、医生、流行病学家,在制药公司及癌症研究中心工作的药理学家、生物学家、遗传学家,食品药物管理局、国家癌症研究院、国家卫生研究院的官员,还有资金筹集人、癌症患者、社会活动家等等。

   该报告指出:“癌症是非常复杂的疾病,病因不明,要征服癌症极其困难。从1971年颁布国家癌症条例开始抗癌大战以来,一方面我们已经取得相当多的成果,另一方面距离抗癌大战的胜利仍然非常遥远。迄今为止,看起来,我们像是正在输掉这场战争。”
  “尽管过去30年中,研究及医疗领域的工作大大加强了,相关经费投入也大幅上升,然而每年因癌症死亡人数却上升了73%%,这一上升速度是美国人口增长速度的1.5倍。”
  “在未来10年中,癌症将取代心脏病成为美国人的头号杀手,这是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及疾病控制中心的预测。对于75岁以下的美国人,癌症已经是头号杀手。在45-64岁的人群中,癌症致死人数超过后三大死因(心脏病、意外事故及中风)致死人数的总和;在幼儿到30岁的年龄段,癌症也是第一大杀手。”
  “研究人员还认为,癌症病人的生存期比过去延长了。这方面的统计更令人失望:癌症病人生存期的延长是以月而不是年计算的。少数治愈率或是患者生存期得到大幅提高的癌症往往发病率不高,如何杰金氏病及白血病等。33年前,从癌症确诊以后存活5年及5年以上的美国人占美国癌症患者总数的50%%,现在这一数字仅提高到63%%。
   在这小幅增长中,能够归功于国家癌症研究院的实验室或是大型癌症研究中心发现的那些新型抗癌化合物的部分少而又少,而这些实验室及研究中心是大笔公共经费的主要去处。

   相反,人们行为的简单变化如戒烟有效地减少了肺癌的发病率;更重要的是,利用乳房自检及乳房造影术,检测前列腺癌的PSA测试法以及其它检测手段,我们能够早期发现癌症。
   RuthEtzioni是西雅图Fred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的生物统计学家,他指出,如果把4大癌症(肺癌、肠癌、乳腺癌及前列腺癌)按照患者确诊癌症时的不同阶段细分(即医学上根据癌细胞是否扩散或扩散程度分为4期),那么33年来存活5年的中晚期癌症转移患者在癌症患者总数的比例几乎没有变化。
   另一方面是新的癌症患者不断出现。在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抗癌大战开始以来,癌症患者人数不断上升,只有九十年代中期有所下降。今年又将有140万美国人同他们的医生进行那番令人胆战心惊的谈话并加入癌症患者的队伍。每两位男士中有一位、每三位女士中有一位在一生中会罹患癌症。有一位研究人员总结说:“这就像是每天都发生一次世贸大厦坍塌事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主题

244

回帖

314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148
 楼主| 发表于 2020-2-6 18: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动用如之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漫长时间的癌症研究最后却得到这么个结果,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关于癌症文化的思维误区,作者分析道:“ 如果把所有这些专家提供的证词综合起来,实际上可以描绘出一种有问题的‘癌症文化’,就是一种集团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驱动之下,成千上万的医生及科学家都为寻求癌症治疗的点滴改进而奋斗,却不是追求真正的突破;这种思维方式导致各自为战,重复研究,而不是合作;这种思维方式把学术成果及论文发表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的每一步,研究者都依赖那些预测成功率非常低的模型,结果是数百种药物投入试验,有许多药物获得FDA的批准,而实际上那些药物“经过验证”的药效同癌症治疗基本不相关”。

   (二)关于癌症的复杂性,报告指出:“癌症杀手太擅长变化了。费得勒是休斯顿M.D.Anderson癌症中心癌生物学部的主任,他指出:癌细胞分裂时,复制到后代的遗传信息会改变,而且遗传信息的细微变化会导致癌细胞行为的显著变化。结果就是当人们认为某种癌细胞是同一种细胞的时候,实际上这种癌细胞已经分化出难以计数的不同细胞,构成一个癌细胞大家族,这些癌细胞各有各的特点,诡诈无比。费得勒说:“癌细胞的这种非一致性是最主要的障碍,它阻碍人们找到针对癌症的简易疗法。”

   (三)关于癌症研究基金使用的误区,报告指出“ 根据国家癌症研究的在线数据库PubMed,癌症研究领域的研究论文已经有156万篇!这些论文发表在数百种学术期刊。许多论文还在每年召开的各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发布。
    不过,一些重要的东西失落了。研究领域变得越来越窄,以至于那些试图系统地看待癌症、试图从总体把握癌症或是试图用全新方法研究癌症的科学家们反而得不到研究资助。 ”
   “3项申请中就有一项获得资助。不过这笔款项大多用来资助那些专注于癌细胞或其它组织中某个特定遗传或是分子机制的项目。研究领域越窄越容易获得资助。”
  “伊萨是里沃纳德的同事。他说得更明白:“如果你把某个基因做了细微改变,发现在实验小鼠身上的癌瘤发生较大变化,于是你在科学或是自然周刊这样最出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你有名了,资助就来了。你去看那些论文,80%%是以小鼠、果蝇或是蛆虫作为实验对象。那么什么时候那里才会有人类癌症的论文呢?”

    (四)关于癌症研究方法的误区,报告指出:“对PubMed在线数据库的检索表明,有150855篇论文是以老鼠为实验对象的。猜一猜有多少小鼠论文是真正对癌症治疗有影响的?非常非常少。实际上,如果你试图理解抗癌大战是如何走错方向的,那么实验小鼠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温伯格解释说:‘实际上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来,大家都知道,对于预测药物在实际人类癌症治疗的作用,这种人类癌症临床前模型的预测效果非常差。’换句通俗的话就是,能治小鼠身上异种移植癌的药物,大多治不了实际癌症患者的癌。可是99%%的研究人员仍然在使用这种癌临床前期模型。这是为什么?基因技术公司(Genentech)的一位研究人员VishvaDixit一言道破原因——这一方法简单易行。如果药物作用有效,肉眼就能看出移植肿瘤在缩小。那么为什么没有采取改进措施?理由也很简单,温伯格说,第一现在没有能够替代可怜的小鼠的模型;第二问题出在管理部门,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已经形成一种惯性,这种小鼠模”。

    (五)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责任,报告指出:“食品药物管理局把肿瘤缩小称为肿瘤退化。药物疗效的一个直观结果是瘤体缩小,能够看到瘤体缩小是令人兴奋的,然而肿瘤退化对于预测癌症进程却是一个很差的指标,令人悲观的事实是肿瘤退化并不能改善癌症患者的生存概率。因为瘤体缩小并不等于没有癌细胞转移,实际上大部分癌症病人最终死于癌转移。”
   “另一方面,癌转移属于重大课题,这一器官一级的现象可能包括数十种进程。癌转移很复杂,变数太多,因此研究人员要创建一种能够重复的实验是很难的。但是这正是我们需要的研究。而按照温伯格的说法,研究人员为了获得资助,总是绕开这一课题,去做那些比较简单、能够重复结果的实验。不幸的是,“数据的积累给人们一种错觉,以为他们在做很有意义的事情。”这是温伯格的结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主题

244

回帖

314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148
 楼主| 发表于 2020-2-6 18: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国正行 于 2020-2-6 21:35 编辑

      通过这个报告,可以大体上了解到现代医学研究的某些致命弱点。首先是分工太细,个人的研究领域越来越狭窄,这样长期下去的结果,研究人员一个个都被训练成直线思维大脑。看问题简单化、直观化。不能从总体上、综合的、曲折的看问题,看不到医学各个研究领域相互之间的联系,当然也就更看不到人体中各个脏腑器官之间、各个组织系统互相之间的复杂关系。
    其次是研究方法的问题,通过小白鼠建立的试验模型所研制出来的治疗药物远远不能适应治疗人体疾病的需要,对小白鼠有效的药物往往对人体无效,而可能对人体有效的药物,却对小白鼠无效。但是为了通过FDA的药物安全性测试,又必须拿小白鼠做实验,或者用其它的动物做实验。
    还有更为重要的问题报告没有提到,那就是在小白鼠身上激发的肿瘤是短期形成的,而在人身上形成的肿瘤却是几十年来长期累积,演变的结果。因此,人身上的肿瘤背后所蕴含的病理机制较之于小白鼠要复杂的多,所以人身上的肿瘤治疗起来也就困难和复杂的多。


    最后就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管理问题。FDA的药物管理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促使研究人员不愿意进行大型的、复杂的、综合的、意义深远的研究项目,而只喜欢研究集中的、目标单一的、容易出成果的、更容易发表论文而出名的小项目。因为这样的小项目研究更容易申请到基金管理部门的研究基金。而药物开发厂商也对这样的小项目研究感兴趣,因为只有在这样单一研究成果下所研制出来的药物才更有可能通过FDA的认证,并获得生产上市。
    从这个角度看,FDA的管理机制已经严重阻碍了当代医学研究向大型的、综合的、复杂的、多学科联合的纵深领域发展。这倒不是说FDA的管理机制没用,应当废除。而是说它具有弊端,这些弊端必须想办法克服,管理机制必须加以改革,这样才能适应当代医学研究的发展。
    如果把FDA的管理机制放在几十年前来考察的话,应该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因为那时候,医学临床中大量遇到的是传染病、急性病,或者一些轻度的慢性疾病。这些病症的病理机制都比较简单。在临床上,通过某一种药物治疗某一种病症的简单疗法是可行的、有效的。并且,医学经过几十年的急速发展,所研究出来的众多药物已经基本上可以满足人类这些疾病治疗的需要。


    但是,在当今医学临床实践中,大量的慢性病、各种疑难杂症、癌症的治疗成为主流。每年大量的医药费也主要是花在这些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再靠一病一方的简单治疗方法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综合的、复杂的、个性化的治疗原则,这才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而双盲实验所要求的大样本原则的实践基础,正是一病一方这种简单的低水平疗法所决定的。先进的、高水平的治疗方法应当是复杂的、循序渐进式的、个性化疗法。在这样的疗法面前,双盲实验、大样本的原则归于失效。
    难得的是这份报告是一位患者写出来的,事实上也只有患者才能写出这样的优秀报告,并且,这个报告所提出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国学术界及政府管理部门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主题

244

回帖

314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148
 楼主| 发表于 2020-2-6 18: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一个人的生命遇到死亡威胁的时候,他所思考的问题及其深度、以及大脑的思维方式和正常人大不一样。前些年,网上流传癌症患者陆幼青的文章,他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与众不同。一位中医高手曾经指出,只有患过大病的人才能成为良医,因为他本身有切身体会,因而对疾病治疗中的出现的问题理解更透彻。而身体强壮的人成不了医学高手,强壮者自身没有感受,病人的感受他不能理解,以为病人是在无病呻吟,这样与患者的交流就会发生困难,局面如同对牛弹琴,这样怎么能分析得出患者疾病背后的原因呢?
    我见过一个患者,身心疲劳综合症,此症轻者为亚健康,重者就是这个病。西医怎么检查也没有病,可是身体整天就是病病怏怏的,自身的痛苦没人理解,出国到加拿大又找外国大夫看病,对于他的陈述,外国大夫很不理解,说他是精神作用。这种无奈和无助让其觉得生不如死。后来,找到中医,四年下来,才将这个不是疾病的疾病彻底治愈。像这样的疾病,临床上看不到任何病变指征,如果采用FDA认证过的药物治疗的话,请问哪种药物能够治愈呢,绝对不会有的。西医连患病都不承认,更何谈治疗。但事实上,这种病却蕴含着最复杂的病理机制,也是最难以治愈的疾病,这种消耗性疾病对人体摧残的严重程度只有患者自己能够理解。
    所以,没有患过大病的人,对这样的疾病真的难以理解,不仅不会理解,甚至还会对这样的病人发生歧视。治疗这样的疾病,如果非要让患者服用经过双盲试验检验过的药物,那就等于宣判患者的死刑。
    关于这类问题,对于长期患病,经久不愈的患者来说并不难以理解,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理解是正常的,没啥可奇怪的,并不是因为谁谁的脑袋不正常,而是因为经历、体验和实践限制了人们的思想。

    想当初,我也是从死亡线上挣扎出来的人,体验过身体是如何被病魔摧毁的感觉,体会过药物毒副作用所造成的危害,体会过久服药物无效的无奈,体会过药物有效时刻的窃喜,体会过病情进退逆顺的变化与疾病症候的相互关系,体会过疾病治疗过程中的艰巨和复杂,体会过中药和西药对身体作用在感觉上的差异性。有了这些感受之后,对中医和西医的理解自然与众不同。
一个生活在在死亡线上的人,头脑中没有迷信,整天脑海里浮现的全是些“怎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等一系列非常务实的问题。既不会崇洋媚外,也不会偏执于传统。“有没有用”、“有没有效果”对我来说才是最现实的问题。
    但是我比那位美国患者幸运许多,几十年来,他一直在带病坚持战斗,也不知道最近还在战斗与否。而我早已经脱离苦海,正在登高回头远望,品味着人生走过的路。他是通过一种新的临床试验,即四种西药联合治疗从而使生命得到延续,我是通过中医的个性化疗法——一种程序化、集约化的汤药疗法才得到解脱。
以我之见,他的四种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试验将来很难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认证,我的个性化汤药疗法更是别想做这样的美梦。只有简单的一病一方的疗法才能收到美国FDA的光顾,这是一种低水平的疗法,以目前现有的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理体制,只能将高端的个性化疗法打入另册,从而当作一种替代的补充疗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主题

244

回帖

314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148
 楼主| 发表于 2020-2-6 18: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国正行 于 2020-2-6 18:52 编辑

    个性化治疗应该是未来医学研究的方向,而中医就是个性化治疗的典范。中医的个性化治疗思维不仅历史久远,并且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完善。到了清初年间,中医高手运用个性化治疗已经能够治愈当时已知道的所有疾病。但是个性化治疗的弊端就是太复杂,普及难,无法在临床中大规模应用。
    而做为西医个性化治疗的遗传基因疗法却还在起步阶段,并且,展望未来更是希望渺茫。就拿前面提到的麦克丹尼尔女士的治疗过程来说,那次代价昂贵的治疗究竟对丹尼尔女士生命的延续是否有所帮助还很难说,并且复发速度之快,的确令人惊叹。如此之快的复发速度这种现象足以说明癌症的顽固,复杂,多变,凶猛,充满了风险和不可战胜。癌症病理的复杂性绝非像基因工程研究者脑海中想象的那么简单。也许,当初以基因疗法战胜癌症的思维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因为基因疗法是从细胞和分子的范围内思考问题,没有考虑到全身各个器官对癌细胞的影响。这种只见树叶,不见森林的做法,成功的概率很低。

    既然双盲试验的原则从总体上来说,不太适合作为丈量中医疗效,尤其是治疗疑难大症疗效的金标准,那么主观判断就必须加入到临床效果观测体系中来。当然了,主观观测的加入同时也就带来了两个弊端,就是主观观测的随意性和人体疾病的自愈功能对治疗效果判断的影响。
情况即使如此,那也没辙,主观观测必须得采用,这个世界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你强调了药物的客观性和精确性,也就丧失了高端的,复杂的个性化疗法。反之,你照顾了临床治疗的复杂性,也就做不到观测的客观性和精确性。
    在难以两全其美的情况下,既然每种判断方法都有它的优缺点,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对标准和方法的选择。我们在对急性病、急性传染病、轻度病症等一些病理机制比较简单的疾病,以及针对某些复杂疾病的单项指标进行治疗观察时,就以双盲做为重要的判别标准。因为这些疾病自愈的概率非常大,主观判断最容易发生误判。
    而对一些慢性病,疑难杂症,癌症这样一些难以治愈病程久远病理机制极其复杂的疾病,则应当将主观观测手段引入到临床观测体系中,以便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观测。因为这些疾病自愈的可能极其渺茫。尽管这些疾病也会在某些时候,身体症候出现某些程度的减轻,但是总体来说,一般都是进行性的不可逆的,只会越来越恶化而不能好转。面对这样一些疾病,主观判断疗效的准确度就非常高。而且,这些疾病的治疗也必须采用复杂的个性化疗法才能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这就给双盲试验观察带来极大的困难。
    另外,这样的一些不可逆性疾病,如果能够被彻底治愈的话,只需要有一例就可以对疗效进行判定了,别说大样本,就是小样本也纯属多余。单样本就有效。

    但是,纵观现代医学临床实践的状况,对于那些慢性病疑难杂症等疾病的治疗来讲,双盲大样本原则仍然是治疗效果观测的金科玉律。之所以会出现现在这样的情况,完全是医学上的无奈。因为现代医学对这样一些疾病的治疗基本上毫无办法——发病原因病理机制完全没有搞清,治疗上又缺乏复杂有效的医疗手段,不能让患者的的身体症状彻底改观,所能取得的仅仅是一些表面的轻微的症状和指标的微小改善。在这种情况下,要想通过主观观测判断出临床治疗是否有效以及效果的大小,实在是很难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双盲大样本便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临床试验大样本的基础是统计学,统计学在疗效观察中的应用实属无奈之举。英国著名遗传学家Galton指出:“当人类科学探索者在问题的丛林中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时,唯有统计工具可为其开辟一条前进的道路”。由此看出,疗效甚微不易观察,只有借助于统计学,如果治疗极其显著,何至于这么麻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主题

244

回帖

314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148
 楼主| 发表于 2020-2-6 21: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中医疗效
    在这里,不讨论那些江湖骗子和利益集团为了私利对中医疗效胡吹乱侃的情况。
    中医疗效的验证可重复性差,是人们诟病中医的一个重点,那么为什么中医疗效验证可重复性差呢?这种情况完全是由于几乎所有的行医者对中医学问的掌握半瓶子醋的原因造成的。
    半瓶子醋是中医的一个顽症,基本上没有办法解决。这种顽症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因为中医古籍中所述的中医理论本身就模模糊糊,残缺不全,形不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根据书本学中医,效果就不会好到哪里去。由于半瓶子醋没有完全搞清楚医理病理药理以及中医辩证分析的原理,所以治疗上就免不了基本靠蒙——治好了,不知道怎么治好的治不好,也不知道原因所在可重复性怎么能好呢?

    在这方面,西医的情况完全不同。西医具有完善的教育和传授制度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会毫无保留的公开传授。西医临床对每一种疾病基本上都有一套标准的治疗方案,所以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只要按照标准方案做,大家的治疗水平差别都不大。疗效的可重复性当然一般不会有问题。而现今的中医师所掌握的医疗技术一半靠学一半靠悟,高手与低手会有天地之差。领悟力差的人可能永远是个庸医,领会强的人世上又寥寥可数。
    历史上,真正的中医高手的成长主要靠真传,只有掌握中医真传才能成为高手。而真传的传授都是私下进行的,并不公开外传。成了一名高手,也不让显山露水。这些都是中医学习中的特殊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中医疗效的可重复性验证不可能做到如同西医那样的十全十美。

    但是,可重复性差的中医并不等于没有疗效,更不等于没有临床治疗意义,中医的疗效也未必非要用金标准才能验证出来,只不过金标准在客观性和公正性是最好的。而西医药的可重复性虽然好,但是也无法达到100%的治愈效果,总有百分之几十几甚至几十的患者无法得到治愈,否则医学就不会引进概率统计方法来解决问题。那么,对于那些治疗无效的患者,我们能不管不问吗?这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尝试使用治愈率低下的可重复性差的中草药去进行治疗呢?
    只有思想古板教条的人才会死守双盲大样本可重复性的金标准不肯放松,而不顾医疗临床实际需要,将中医疗法一根子打死,将广大民众的需求置之度外。
    实际上,正是因为中医药的确有它自己的独特疗效,而民众也对中医药有大量的需求,国家每年才会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中医药的发展。有人说这是利益在作怪,问题是利益再怎么作怪,若没有大量的患者支持也是坚持不下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主题

244

回帖

314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148
 楼主| 发表于 2020-2-6 21: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国正行 于 2020-2-6 21:46 编辑

    另一种情况是传统中医治疗的大多是针对一些虚证,一些脏腑功能上的感觉,一些身体上的某些组织部位上不爽的感觉,此时显出中医调节疗法的特征。这种疗法大多处理的是“哪里不舒服”、“哪里感觉酸麻疼”、“哪里感觉胀满”、“哪里满得慌”、“哪里不灵便”等一些症状,尽管处理这些症状对解除人体的痛苦和增进人体的健康具有很大的意义。但是这些症状却不能用医学检测仪器来检测它们的变化状态。临床上西医对这些症状也是一筹莫展,搞不清怎么回事,这是中医的特长,也是中医的骄傲。
    而中医疗法对实体性病变、占位性病变的治疗则效果却是差了许多,甚至于完全无效。中医是通过调节身体内环境,调整脏腑阴阳平衡,来达到增强人体的自愈功能的,从而使疾病得到治愈。人体的确具有自愈功能,但是自愈功能是有限的,许多疾病单凭人体的天然自愈功能是消除不了病症的,通过中药的调节作用,则可以加强人体的自愈功能,从而促进对人体疾病的恢复,但是,除了一些轻微的急症之外,人体的自愈功能再强,也不能达到彻底恢复疾病的程度。
    对于那些根深蒂固的疾病,人体的自愈功能完全失效,中药调节也自愈不了,疾病将永远存在,除非你有脱胎换骨的办法。当然了,西医对占位性病变以及一些疑难杂症也没有办法,只能采取手术,严格讲手术算不上真正的治疗。

    还有一种情况是属于保健性质的药物,可以当食品销售,准确的说叫保健品吧。这类药物是处理人体更加细微的感觉,比如你有点虚啦、有点烦啦、有点怕热怕冷啦、面色有点不太好啦等等。怎么办呢,许多有些中医知识的人会自己采取措施,吃些生姜暖和暖和身体啦,喝杯茶水降降火啦,吃些海参增加些体力啦,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效果。这些小问题对西医来说根本就不屑一顾。而中医则会把一些这类食品归为药物,比如枸杞子,熟地,三药,肉桂等等。但是中医一般不使用单味药物做治疗,也不会采用多味药物胡乱混搭治疗,而是组成配方进行治疗,单味药物吃,一般来说意思不大,追求一点表面上的感觉不是中医的目的,中医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更深远的意义。

    按照中医的认识来看,不应该小看了这些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实际上往往是孕育大疾病的开始,或者本身就是大疾病的表现。比如说,有些男人在做爱的时候,会猝死在床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表面看是心肌梗死,实际上却是身体严重亏虚造成的,而身体的亏空是慢慢形成的。别看平时身体没啥不舒服的感觉,实际上,危险已在孕育之中。许多人对身体细小的症状根本不在意,就是在意了,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或者即使重视了,他也没有找到真正懂行的中医大夫进行治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主题

244

回帖

314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148
 楼主| 发表于 2020-2-6 21: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到底该怎么发展,那都是国家和一些专业机构的事情。做为老百姓在网上过分执着于讨论这些问题,非要让对方驯服于自己的观点其实没啥实意,许多人把自己所坚信的一些知识当做一种信仰,在这种情况下,信者恒信之,不信者恒不信之,争论来,争论去,双方都在原地打转转。
    当然了,如果把这种辩论当做一种网上消遣和娱乐,练练嘴皮子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我本人是懒得进行这样的讨论,偶然讲上几句,亮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听取了别人的观点之后就可以了,讨论也就到此为此。从来就没指望对立一方信服自己的观点,更不想颐指气使的压制对方使其屈服于自己。

    不过,医疗问题毕竟是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我们当中每个人都有患病求医的经历。一旦求医,就要面临中西医的选择问题。我本人是绝对信服中医的,有病了,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医,医保制度对我来讲目前就是个摆设,因为吃汤药医保不给报销,除非遇到紧急情况。尽管,遇到某些小病,吃些西药也能好,但是我还是愿意吃中药,因为长期吃西药会留下很多后患。而且,我要解决的问题、所要求的标准也都是西医根本没办法解决的。几十年来,算下来,我吃过的汤药估计足有两卡车之多,花费了一生的积蓄。所以说,我信服中医绝对不是在刷嘴皮子,而是真刀真枪的干,即便面临生死抉择的关头,我也会毫不犹豫的拿定注意。
    不过,我也不希望别人模仿我的做法,我的这种做法和我个人的特殊经历有关,一方面是因为当年我经历过生死考验,另一方面是因为我的行为背后有中医高手做支撑。所以,我的情况只是一个特例,不具有普遍的意义。

    关于中药方剂疗效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相信大家都没有主要到,那就是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古代人的体质和现代人的体质是不一样的,古代没有环境污染,人的体质比较纯。而现代人由于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体内积累的大量的毒素。体内的这些毒素会淤塞气血运行的渠道,阻碍了体内各个生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也给机体组织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所以,现代人的身体素质没有古人好,机体拥塞滞重,缺乏活力,这样一来,原来对古人有效的方剂,用之于现代人的身体之后,所发生的效力就会大打折扣。
    同理,现代人吃的好,普遍营养过剩,造成内脏负担加重,脏腑功能减弱,药物所产生的生物力无法促进脏腑功能的有效发挥,在这种条件下,药效能好到哪里去呢。举个例子,通过观察,我们都会发现,年长的人服药的效果就不如年轻人效果好,老年人服药的药效就更差。这现象大多是因为年轻人体内蕴藏的毒素量少,身体素质好,有活力老年人体内的毒素积累多,缺乏活力,药效不能正常发挥。再比如,一家人煤气中毒,小孩子被熏死了,大人却活过来了,就是因为大人体内蓄毒多,阻挡住了煤气对身体机体组织的渗透。再举个例子,过去讲鹤顶红是剧毒,但是对现代人来说就未必是剧毒了。现代人服用的许多药物都有毒素作用,如果让古代人吃的话,没准就能撂倒一大批人。

    在现代社会这种新的情况下,就给现代中医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首先解决人体内的污染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将是中医学取得进步的一个重大障碍。
    另外,现代人社会竞争加剧,同时贪图享乐的风气日益严重,身体亏空损耗空前巨大,我们从表面上看,现代人一个个膘肥体壮,实际上从综合素质上来讲,现代人远不如过去的人身体素质好。当然过去人寿命低,主要是由于过去生活条件医疗条件更差,以及大规模流行的传染病造成的,而不是身体差才这样的。身体亏空体质差,治疗起来困难就成倍的增加。

    还有一个影响药物的因素就是药材的质量,现在的药材都是种植药,药力明显赶不上野生药。再按照过去的老配方来配药的话,疗效绝对不可与过去同日而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