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5|回复: 1

[减肥] 科学减重,健康相伴,中医带你轻松享“瘦”人生

[复制链接]

2

主题

14

回帖

2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8
发表于 2025-3-23 15: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体重问题逐渐成为困扰众多人的健康隐患。体重异常容易引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脂肪肝等多种疾病,甚至与部分癌症有关联。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若不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70.5%,儿童将达31.8%。

一、精准判断:认清超重肥胖的界限

超重和肥胖受遗传、饮食、运动、生活习惯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体质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公式BMI=体重(kg)/身高(m)²。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至24之间,24≤BMI<28为超重,28≤BMI<32.5为轻度肥胖,32.5≤BMI<37.5为中度肥胖,37.5≤BMI<50为重度肥胖,BMI≥50为极重度肥胖。通过简单的计算,便能清晰了解自身的体重状况。

二、合理膳食:为减肥奠定坚实基础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给出科学减肥饮食建议:
1.png

优选食材:主食以全谷物为主,增加粗粮,减少精白米面;保证足量新鲜蔬果,减少高糖水果和高淀粉蔬菜;优先选低脂食材,如瘦肉、去皮鸡胸肉、鱼虾;选择低脂或脱脂奶类。

节制饮食:少吃油炸食品、含糖烘焙糕点等高能量食物;饮食清淡,每日食盐不超5g,烹调油20-25g,添加糖不超25g;严格限制饮酒。

能量控制:控制总能量摄入是关键,可平均降低30%或500-1000kcal,也可根据个体情况计算个体化一日能量。

2.png

三、综合调养:全方位助力科学减肥

遵循饮食原则:三大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为脂肪20% - 30%、蛋白质15% - 20%、碳水化合物50% - 60%,早中晚三餐供能比3:4:3。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重视早餐,晚餐17:00-19:00进食;少吃零食饮料;细嚼慢咽;按“蔬菜-肉类-主食”顺序进餐。

注重生活细节:保证每日7小时左右睡眠,避免“过劳肥”;以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抗阻运动为辅,每周运动150-300分钟,抗阻运动每周2-3天,每次10-20分钟,每周消耗能量2000kcal以上;每天静坐和被动视屏时间控制在2-4小时,每小时起身活动3-5分钟。

四、中医助力:开启特色减肥新途径

肥胖的病机为胃强脾弱,酿生痰湿,导致气郁、血瘀、内热壅塞。根据临床表现辨证论治,通过清胃泻火、健脾利湿、理气解郁、化痰散结等治法控制体重。中医治疗肥胖可通过中药、针灸、穴位埋线、耳针疗法等达到减重目的。其中,穴位埋线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将可吸收缝线埋入穴位,利用线体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调节经络气血、平衡阴阳、调整脏腑。既能抑制食欲、减少胃肠吸收来降低能量摄入,又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能量消耗以实现减肥。该疗法操作简便、作用持久、治疗次数少、安全有效。


温馨提醒:减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可急于求成。理想目标是6个月内减当前体重的5%-10%,合理速度为每月减2-4公斤。

3

主题

4

回帖

2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4
发表于 2025-4-12 22: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减重瘦腰之法


肥胖是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危害健康的疾病。判断时要考虑三个指标:

一是体重指数,它用的是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正常值是18.5-24之间,当<18.5就是偏瘦,在24-28之间,就是超重,≥28就可以判断为肥胖。

二是看腰围。男性的腰围在85-90cm,女性的腰围在80-85cm,为肥胖的预备军。当男性的腰围≥90cm,女性的腰围≥85cm,可以说是大肚腩型的肥胖。

三是要看体脂率,就是体内的脂肪占总体重的百分比,男性是20-25%,女性在25-30%,为超重,男性≥25%、女性≥30%,就是肥胖。腰围、体重指数、体脂率三个指标也可以说是肥胖人群的“报警器”。

中医认为,肥胖大多和脾虚湿盛有关,当脾虚时,胃肠吸收的营养物质不能很好的输送全身,堆积腰腹,形成了大腹便便。保持健康体重最重要的是要养成吃动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一定要按时吃三餐,多咀嚼,早餐一定要吃,晚餐适量,七成饱即可。睡前尽量避免进食。二是要适量运动。工作较忙的人群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动起来,建议跳绳、竞走、挥拍等运动。中小学生要做好课间操,上好体育课,适当增加户外的活动时间。

这里也给大家推荐几个中医平衡体重的方法:

一是“黄芽汤”代茶饮,它的组方是茯苓5克、干姜5克、党参10克、炙甘草5克,一起煮代茶饮,能够温阳健脾祛湿,增加活力。

二是揉通两个穴,我给大家展示一下这两个穴,第一个是脐旁两寸的“天枢穴”,在这个位置(演示),第二个穴位是在侧腰部凹陷处“带脉穴”,它在脐水平线和腋中线相交的一个点上,它能够促排便和瘦腰,每次按揉3分钟。

三是每天早晚做好一套操,双手叠掌,绕脐,顺时针摩腹100圈,同时搭配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能够疏通中焦的湿气。(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吕沛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