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回复: 0

[情志、乐娱、运动养生] 运动的这些小常识,你知道吗

[复制链接]

4

主题

0

回帖

2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9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强度适宜、方法得当、安排合理”的健身运动有益健康。那么,想要达到健身效果,又要避免运动伤害,这些小常识,你一定要知道。

把握科学运动时间
      空腹或饥饿时不宜做运动。如果勉强运动,可能会出现头晕、眼花、呕吐甚至暂时性晕厥等 运动性低血糖,状况发生。比如大约一个小时后开始运动,你可以吃比较容易消化吸收的,含有200-300千卡能量的食物。比如香蕉或含高碳水化合物的运动饮料等,并在吃完30分钟之后再运动。
      饭后30分钟内,也不宜做剧烈运动,因为此时胃肠道充血,正进行消化过程。如果运动会使得血液重新分布,影响胃肠道的功能,不利于消化吸收。睡前不宜做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引起的过度兴奋可能影响睡眠。
      在一天当中,运动健身不一定需要连续进行,间断的运动同样有益。当然,如果每天用最少30分钟来运动是最佳的。
      因为运动超过30分钟,与骨骼相连的400多块肌肉都能得到伸展或收缩。另外,为了保持运动效果,在48-72小时内,你必须再次运动才能保持其效果。这就意味着至少每周运动三次(隔日一次)才能保证正常的健康水平。

预防运动伤害
      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和及时消除运动后的疲劳,是防止运动损伤的两个重要环节。运动前热身运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活动身体各部位的韧带和肌肉。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既不要过量,又能充分打开自己,让自己在运动中不受伤并且获益。
      运动后,采用适当的消除疲劳的方法能够缓解大范围、高强度的运动对肌肉、骨骼和内脏造成的刺激,避免乳酸堆积,帮助身体恢复机能。常用的方法有按摩、桑拿浴、补充营养和恢复性运动等,还可以进行放松性的调整,呼吸节律放松操等促进身体恢复到运动前的安静状态,可避免出现运动后的头晕、乏力、恶心和呕吐等不良现象。

运动中要合理补液
      运动不仅消耗能量,大量出汗也消耗了水分和电解质。运动中需合理补充液体,首选运动饮料,不要选择汽水等碳酸饮料。因为运动饮料含有碳水化合物和电解质,能够及时补充机体能量、电解质和水分的丢失,预防因大量出汗造成的肌肉痉挛。其次,不要饮用过冷的水。运动后体温可能会上升到39℃左右。如果饮用过冷的水,会刺激胃肠道,引起血管收缩,胃肠道痉挛等状况的发生。最后,要多次少量饮水。一次饮水不应超过200毫升,两次饮水至少间隔15分钟,而且要缓慢饮用,避免给胃肠道带来负担。

运动后的禁忌
      01 忌蹲坐休息
      健身运动后若立即蹲坐休息,会阻碍下肢血液回流,影响血液循环。因此每次运动结束后,应调整呼吸节奏,步行甩臂,以加快恢复体能,消除疲劳。
      02 忌贪吃冷饮
      运动往往会使人大汗淋漓,有非常口渴的感觉。但此时人体消化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功能低下。如果只图一时凉快和解渴而贪吃大量冷饮可能会引起胃肠痉挛、腹痛和腹泻等状况的发生。
      03 忌立即进食
      在运动时,全身血液重新分配,集中供应了运动器官的需要,而腹腔内各器官的供应相对减少。这种状况需要在运动结束后20-30分钟才能恢复。如果着急进食,可能会增加消化器官负担,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04 忌骤降体温
      运动时,机体表面血管扩张,体温升高,排汗增多。倘若运动后立即走进冷气空调房间或在风口纳凉小憩,或用冷水淋浴,都会使得皮肤血管紧缩闭汗而引起体温调节失调,可能导致感冒、腹泻等症状。


常见的运动误区
      01 运动过度
      持续性过度运动,会使身体的自我保护能力下降,增加运动中受伤的风险。过度运动还会削弱免疫系统,容易生病。
      02 忽视力量锻炼
      力量锻炼除了可以使肌肉健壮外,还可以维持机体形态和水平,增加老年人的骨质密度,改善肥胖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因此每周的锻炼应包括有氧运动和力量锻炼。
      03 周末偶尔锻炼
      因为平日工作忙碌,有些人在周末拿出大量时间进行锻炼。这不仅会导致运动过度,还会因运动间隔时间太长使上一次锻炼的效果会消失,每次锻炼都等于从头开始。因此,科学有效的方法是每周锻炼3~5次。


    夏天来了,你身边的朋友都运动起来了,你也赶快加入运动的行列吧!(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