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回复: 0

[脾胃虚弱症] 尤其老人常觉乏力无劲可能是肌少症所致:中医认为肌肉力量不足应调脾肾

[复制链接]

4

主题

11

回帖

3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4
发表于 10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毛巾越拧越费劲,上个台阶腿直发软,经常觉得乏力……很多老人直言:年纪大了,人就不中用了。但其实,这背后可能和肌少症作祟有关,是它悄悄地偷走了老人的力量。

PART.01 什么是肌少症
  佛山市中医院老年医学科罗克勤主任医师介绍,肌少症全称“肌肉组织减少症”,是指随着年龄增长,肌肉质量、力量和功能显著下降的一种状态。肌肉减少导致躯体功能下降,使老年人失能。
  研究表明,70岁以上的老人中,每3人就有1人受肌少症困扰,80岁以上的比例甚至超过一半。
  日常诊疗中,老年人“三高”和慢性病受到各专科医生关注,肌肉流失这一健康威胁却常被忽视。

  PART.02 肌少症有哪些危害
  ⚠️ 跌倒骨折风险飙升。肌肉无力是老人跌倒的头号帮凶,加之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一次跌倒就可能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 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爬楼梯、提重物、甚至从椅子上起身都变得异常艰难,导致生活质量断崖式下降。
  ⚠️ 代谢紊乱影响血糖。肌肉对血糖调节起着重要作用,肌肉减少会使血糖更难控制。
  ⚠️ 延缓疾病恢复。生病或手术后,缺乏肌肉储备的老人康复进程会更漫长。
1.png

PART.03 中医视角下的肌少症
  两千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指出“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便已揭示了年龄增长与身体机能变化的关联。中医虽无“肌少症”的说法,但可从“痿证”“肉苛”等病症论治。
  中医认为,肌少症与脾、肾关系密切。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明确指出“脾主身之肌肉”,脾胃在人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如同“粮仓总督”,负责运化水谷精微,将其转化为气血,进而滋养肌肉。
  若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就会导致气血生成不足,肌肉得不到充足的滋养,从而逐渐变得枯瘦。
  《医宗必读》强调“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夭”,肾精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充足的肾精能够温煦脾阳,使肌肉获得温暖与滋养,保持丰盈状态。反之,肾精亏耗会使脾阳失于温养,肌肉因失去温煦而逐渐萎缩。
  罗克勤表示,以上均说明,当老人出现食少、腹胀、便溏等脾虚症状,或者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肾亏表现时,很可能意味着肌肉正在悄然流失。

PART.04 引发肌少症的因素有哪些
  肌少症是如何出现的,这与老人家日常生活的习惯密不可分。
  ●蛋白质摄入不足。很多老人信奉“越素越清淡健康”,肉蛋奶吃得少,然而蛋白质才是构成肌肉的关键营养。
  ● 身体活动减少。“年纪大了就该静养”的观念使老人活动量减少,肌肉遵循“用进废退”原则逐渐流失。
  ● 慢性疾病影响。糖尿病、慢阻肺、高血压、冠心病、关节炎等老年人常见病均会加速肌肉的流失。
  ● 消化功能衰退。牙口不好、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致使老人进食和营养吸收困难。

PART.05 如何守护老人的肌肉
  首先要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三餐均衡分配蛋白质。早餐就应开始补充。鸡蛋、牛奶、鱼虾、瘦肉、豆制品都是优质蛋白质来源,乳清蛋白对老年人尤其适合。牙口不好的老人,可将肉剁碎做丸子或者多吃富含植物蛋白的嫩豆腐;胃口小的老人可少食多餐,用牛奶、鸡蛋加餐。
  其次要适度运动,包括力量训练和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对预防和改善肌少症很关键,但不意味着要去健身房举铁。像从椅子上站起坐下(坐站练习),重复10-15次,就是简单有效的训练;也可双手举起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或小哑铃,做上举、侧平举动作,还能利用弹力带进行抗阻练习。
  散步、太极拳、游泳等则是大家熟知的有氧运动,选择自己喜欢且能坚持的项目,每周进行3-5次,每次约30分钟。运动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务必先咨询专科医生。
  此外,阳光对肌肉功能也至关重要,鼓励老人在阳光温和时(上午10点前、下午4点后)晒晒太阳(15-20分钟),或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充维生素D。

PART.06 中医内外疗法防治“肌少症”优势突出
  1.补脾益气
  补中益气汤(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是补脾益气的良方。方中黄芪与白术配伍能有效健脾益气,陈皮与升麻搭配可升提清气,帮助肌肉恢复充盈。
  日常食疗方:五指毛桃煲鸡汤也有上述功效,用50克的五指毛桃与半只老母鸡一起煲汤,具有补气而不燥热的特点,尤其适合虚劳之人。
  2.补肾填精
  右归丸(熟地黄、炒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源自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是补肾填精的经典名方。熟地黄与山药可填补肾精,肉桂与杜仲能温阳化气,促进肌肉新生。
  日常食疗方:推荐黑豆核桃粥,准备30克黑豆、20克核桃肉和50克粳米,熬制成粥后早晚温服,可同时起到补益肾精与滋养肌肉的作用。
  3.活血通络
  依据《医林改错》中“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的理论,采用外治法来活血通络。如艾灸关元、足三里穴位,可起到温阳行气的效果;推拿膀胱经,能疏通背俞穴,激发身体生机,从而改善肌肉状态。
  4.日常导引术
  《诸病源候论》中的导引术也为防治肌少症提供了独特的运动方法。
  1) 坐姿擎天式(补脾):坐直身体,双手如托重物般缓缓上举,10个呼吸后慢慢放下,每日进行30次,有助于激活手三阳经,增强脾胃功能。
  2) 踏地生根法(强肾):扶住椅背站立,抬起脚跟,绷紧小腿,如同树木扎根一般,保持5个呼吸后缓慢放下脚跟,重复20组,可启动足少阴经,强化肾脏功能。
  注意:这些导引术的精髓在于小力常运、贵在坚持,同时还要防止跌倒哦。

PART.07 结语
  从现在开始,留意身边老人是否常感乏力、行动变缓,鼓励他们摄入足量优质蛋白,选择力所能及的运动方式,让肌肉不要随岁月而去,让他们在晚年能够享受到更高质量的生活。(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佛山市中医院 《“脾主身之肌肉”,中医认为,肌肉力量不足应调脾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