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是加强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的根本保障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绝对数量依然居高不下,新冠病毒仍在快速传播且不断变异。自2021年11月以来,奥密克戎毒株已进化出众多亚型和重组毒株,包括早期的BA.1、BA.2、BA.3,新近出现的BA.4、BA.5和BA.2.12.1,以及德尔塔毒株亚型AY.4与BA.1的重组毒株XD、BA.1与BA.2的重组毒株XE等。其中,BA.2亚型毒株目前在全球流行最广。
科技攻关如何跑过病毒的变异速度?首届深圳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组长、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基础研究需要更多突破。“目前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和特效药物还有一些亟待突破的地方,这就需要对新冠病毒开展更多的基础研究,只有对病毒认识得更清楚,才能研究出更长效的疫苗和药物。”
记者了解到,聚焦新冠病毒变异,科技部部署了新冠肺炎科研攻关应急项目,持续跟踪变异病毒传播力和致病力变化,以及对检测试剂、药物、疫苗等的影响,为病毒变异应对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作为科技创新之源,基础研究是加强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的根本保障。”科技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部署了新冠病毒传播和致病机制、进化与演变规律等26个病原学研究应急项目,组织全国优势力量开展新冠病毒相关基础研究,取得积极成果。
例如,第一时间快速分离出病毒毒株,快速确认病原,并共享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为国际社会和各国科学家开展新冠病毒研究、诊断试剂研制、药物筛选和疫苗研发提供了条件;明确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等主要传播途径,以及气溶胶传播条件,为科学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依据。
在此基础上,我国持续加强对新冠病毒相关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病原学与防疫技术体系研究’重点专项中,部署了‘新冠病毒等呼吸道病毒感染和传播特性研究’等基础研究,进一步明确新冠病毒致病机制,为疫苗、药物研发和防控策略优化等提供科学支撑。同时,统筹国内相关优势资源,及时分发新冠病毒毒株,协调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实验仪器等研究资源,高效推进新冠病毒基础研究。”科技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说。
不断推进病原学研究平台建设,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基础研究离不开研发平台的建设。两年来,我国建立了新的疫苗平台、佐剂平台,生物制造业的生产技术、原材料、重要辅料以及一些卡脖子关键技术得到了发展。
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指出,以促进关键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目标,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
通过建立和完善疫苗、药物等创新研发平台,可以推动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速度。“可以看到,奥株疫苗研发的速度已经比第一代疫苗的研发速度有了大幅度提升,因为我们已经建立相对系统完善的疫苗研发科技创新平台。”中国生物首席科学家、副总裁张云涛表示,在应对SARS、新冠疫情等传染病暴发的过程中,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体系逐渐成熟,能够做到快速反应。
“加强对传染病的研究,需要不断推进病原学研究平台建设。”科技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国已建设呼吸疾病、病毒学、传染病预防控制、传染病诊治、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有110家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已通过科技部的建设审查,将有力支持开展新冠病毒基础研究。同时,还将批复成立国家动物模型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新冠病毒相关动物模型构建,为明确致病机理、传播规律、药物筛选和疫苗研发等提供支撑,并且加快推进3家呼吸系统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3家感染性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形成与之相匹配的临床研究能力,加速推进传染病基础研究成果转化。
4月26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疫苗技术产业转化中心在广州国际生物岛正式成立。这是广东省在去年12月4日于深圳坪山成立中国首个国际化的疫苗创新中心——大湾区国际疫苗创新中心后,设立的又一疫苗研发平台。通过“盘活”粤港澳地区疫苗研发资源,有利于促进疫苗的创新研发及技术产业化,加速国产创新疫苗国际化,并助推国产疫苗行业孵育和完善原材料、研发管理、临床试验、包装、冷链贮存、运输等上下游产业链。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疫苗、药物、检测等方向的研发布局,全力推进科研攻关工作。”科技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将遵循抗疫科研攻关经验,加快完善病原学相关基础研究支持机制,持续优化原始创新环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有力应对新冠病毒变异提供科技支撑。(侯颗、张驰/中国纪检监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