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09|回复: 11

[国内中医药传承] 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央媒报“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

  [复制链接]

151

主题

151

回帖

1755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755
发表于 2022-4-18 16: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对“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中央媒体单位进行了报道-------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激活力,推进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发展的基本原则,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遵循发展规律,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坚持统筹协调推进。《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规划》提出了中医药服务体系、特色人才队伍、传承创新、产业和健康服务业、文化、开放发展、治理水平等方面的具体发展目标,以及十五项主要发展指标。
     《规划》部署了十方面重点任务,包括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建设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中医药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推动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加快中医药开放发展,深化中医药领域改革以及强化中医药发展支撑保障,并安排了十一类共四十四项重大工程项目。
     《规划》指出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统筹职能;强化投入保障,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发展多元化投入机制;健全实施机制,强化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保障;注重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格局。


相关阅读
    教育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教高〔2020〕6号)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实施方案(国中医药人教发〔2017〕9号)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刘清泉:规划高瞻远瞩 全面提升中医医疗高质量发展

    拨开迷雾看中医举步维艰的十大主因之中医人才凋敝且后继乏人(五)
   
关于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指导意见(国中医药人教发〔2018〕5号)

151

主题

151

回帖

1755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755
 楼主| 发表于 2022-4-18 16: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光明日报:“规划”印发 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有了路线图


光明日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有了路线图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规划》的印发实施有利于从国家战略层面建立健全适合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体制机制,更好地解决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利于充分调动地方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各有关部门、地方党委政府共同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工作合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到2025年,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
     《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和健康医学优势,着力推动建立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原则上每个县办好一所县级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提升县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服务设施配置,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煎药室设置达到国家标准,县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设置中医妇科、中医儿科。”该负责人表示,到2025年,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80%以上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全部设置符合标准的中医馆,实现中医馆设置全覆盖。
    如何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规划》要求,建设一批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充分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推动中医药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支持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建设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综合服务能力,到2025年,1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完成服务内涵建设,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设置‘中医阁’,持续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便捷性。”该负责人说。
     中医药在康复服务及慢病管理方面潜力巨大。如何进一步发挥优势?该负责人介绍,依托现有资源布局一批中医康复中心,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在其他医院推广中医康复技术,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能力。“到2025年,三级中医医院和二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的比例分别达到85%和70%,康复医院全部设置传统康复治疗室,鼓励其他提供康复服务的医疗机构普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打造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科室
    如何提升中医药参与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规划》要求,依托高水平中医医院,布局建设覆盖全国所有省份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依托基地组建中医疫病防治队伍,提升中医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该负责人介绍:“《规划》明确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肺病科、重症医学科以及符合生物安全二级以上标准的临床检验实验室等建设,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控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药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规划》明确,扩大并深化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痴呆和抗生素耐药问题等,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中西医联合攻关。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加强中西医结合创新研究平台建设,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标准,遴选形成优势病种目录。
     “力争用5年时间形成100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或专家共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该负责人介绍,同时,打造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全面提升专科重点疾病质量和关键技术,辐射带动区域整体中西医结合水平。
     “旗舰”医院、“旗舰”科室离不开“旗舰”人才。
     《规划》将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作为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评选表彰130名左右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培育250名左右岐黄学者、1200名左右中医药优秀人才和一批中医药骨干人才,支持建设一批中医药创新团队。”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接下来将建设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临床教学基地、传承工作室等重大人才培养平台,为中医药人才成长成才提供有力保障。
     如何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要求,通过订单定向方式继续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培养一批本科学历中医医生,持续开展中医全科医生培训和基层医药卫生人员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建立覆盖所有二级县级中医医疗机构的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为基层人才跟师学习提供途径,切实提升基层中医药人才数量和质量。
     “将掌握运用中医药经典理论、中医药临床和实践能力、医德医风等作为中医药人才主要评价标准。”该负责人介绍,建立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周期性评选表彰机制,引导各地建立不同层级的表彰奖励机制,选树一批行业模范典型。

构建“国家—行业—地方”三级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建设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是建设健康中国、提升科技对人民群众健康保障能力与事业产业发展驱动作用的重要举措。据了解,国家中医药局与科技部共同制定发布了《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十四五”时期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整合优化中医药科技资源,构建“国家—行业—地方”三级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
     “在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中,支持在中医理论、中药资源、现代中药创新、中医药疗效评价等重要领域方向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该负责人介绍,围绕重大慢病、中医优势病种和针灸等特色疗法,建设一批中医类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其协同创新网络。“围绕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突破,在中医药标准化、中医药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中药质量控制、中药新药研发、中医智慧诊疗等方向建设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规划》明确,依托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科研院所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优化整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三级实验室,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形成相关领域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链,为培育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重大平台储备力量。
     “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难治、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诊疗规律与临床研究。”该负责人介绍,加强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加强多学科交叉,推进中医药理论创新。“加强开展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有效成分或组分等的中药新药研发,支持儿童用中成药创新研发,推动设立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项目。”
     在推进研究成果转化方面,《规划》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尊重中医药科研规律,在成果转化收益、团队组建等方面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促进优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光明日报》 2022年4月1日8版   记者:田雅婷 崔兴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153

回帖

676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76
发表于 2022-4-18 16: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华社聚焦规划:未来五年我国着力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

新华社聚焦《“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未来五年我国着力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

      到2022年,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到2025年,建设130个左右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制定并推广2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的系列“小目标”。
  3月29日公布的这一规划,统筹考虑医疗、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国际合作等中医药发展的重点领域,提出10个方面的主要任务,设置15项主要发展指标和11项工作专栏。其中,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位列10项主要任务之首。
  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具有独特优势。自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以来,中医药改革发展成绩显著,但仍一定程度存在高质量供给不够、发展特色不突出等问题。
  记者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了解到,“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和健康医学优势,着力推动建立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构建这一体系,既要打造中医药“高地”,也要为基层中医药服务“强筋健骨、固本培元”。
  从龙头中医医院、骨干中医医院,到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以及其他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规划都分别作出具体安排。例如,依托综合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中医医院建设一批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等。
  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好中医”,规划还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完成15%的社区卫生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服务内涵建设,在1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开展“中医阁”建设。
  建设好服务体系,为的是更好地提升服务能力。规划专门提出“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这一主要任务。
  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和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35个左右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提升中医药应急服务能力;支持建设50个左右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形成100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或专家共识……规划从彰显中医药在健康服务中的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参与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优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等5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此外,为了让中医药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规划主要发展指标的设定也着眼于增加中医药服务供给、服务新时期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等方面,体现了新时期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要求。
  例如,规划提出,到2025年,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0.85张、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2人;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的比例达到70%;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比例达到90%。
  记者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获悉,国家中医药局会同相关部门编制形成了这一规划。规划提出未来五年中医药发展目标: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新华社 作者:田晓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60

回帖

307

积分

版主

积分
307
发表于 2022-4-18 16: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新网:中国政府提出到2025年中医医疗机构数达到9.5万个


      中国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对“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医医疗机构数达到9.5万个。
  《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规划》提出了中医药服务体系、特色人才队伍、传承创新、产业和健康服务业、文化、开放发展、治理水平等方面的具体发展目标,以及15项主要发展指标。
  例如,到2025年,中医医疗机构数达到9.5万个,中医医院数达到6300个,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0.85张,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2人,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比例达到60%,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不含中医专科医院)设置发热门诊的比例达到100%。
  此外,《规划》部署了十方面重点任务,包括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建设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中医药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推动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加快中医药开放发展,深化中医药领域改革、强化中医药发展支撑保障,并安排了11类共44项重大工程项目。
  谈及如何提升中医药参与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对《规划》进行政策解读时提出,该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机制,从组织管理到专家组成、技术方案等方面均有中医药相关人员和内容,确保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并发挥作用,实现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提出,组建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专家委员会及省级中医应急医疗专家组,在新发突发传染病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提供中医救治指导。
  关于如何加快中医药开放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要积极推进中医药参与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加强相关专家团队和平台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合作机制下的传统医药高级别论坛机制作用,加强交流互鉴,为有需求的国家提供支持,持续推进在非洲和大洋洲等相关国家实施青蒿素控制疟疾项目,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新闻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主题

244

回帖

314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148
发表于 2022-4-18 16: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健康报:新阶段,中医药发展瞄准新目标



一边是中医药政策环境持续优化,所获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中医药全面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并作出重要贡献;一边是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基层服务能力仍较薄弱,中西医协同作用发挥不够,传承创新能力仍待增强,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面对上述成绩和挑战,如何在中医药事业新的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和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新发布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供了顶层设计和行动路线图——

01 把“根”扎深

  中医药的根在基层。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弱、人才不足等问题凸显。因此,近年来国家层面连续实施、推进多项旨在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工程、项目。此次,《规划》不但持续推进上述工作,而且进一步加码。

  《规划》提出,做实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通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治疗、康复、公卫、健康宣教等领域的服务能力。持续加强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科室建设,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同时,推动县级中医医院加强特色优势专科建设,将县级中医医院建设成为县域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加强三级中医医院对口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医医院工作,推动30万人口以上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

  此外,《规划》指出,按照“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要求,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根据需求合理确定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规模,在全科医生特岗计划中积极招收中医医师;推广中医药人员“县管乡用”;通过适当放宽长期服务基层中医医师职称晋升条件,表彰奖励评优向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倾斜等一揽子政策,引导中医药人才向基层流动。

02 把“源”护好

  中医药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人才是动力源泉,中医药文化遗存及古籍等是理论、文化源头。把“源”护好,中医药发展才有不竭的力量。为此,《规划》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传承保护等方面也进行了重点安排。

  《规划》提出,要深化中医药院校改革,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增设中医疫病课程,增加经典课程内容,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始终。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持续开展岐黄学者培养、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等项目,做强领军人才、优秀人才、骨干人才梯队衔接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持续推进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

  《规划》还要求,完善落实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开展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试点,将中医药课程列为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和毕业实习内容,在临床类别医师资格考试中增加中医知识等。

  传承保护方面,《规划》明确,实施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编纂出版《中华医藏》,建立国家中医药古籍和传承知识数字博物馆;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等的活态传承,支持中医学术流派发展;推动出台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保护名录和保护制度等。

03 把特长发挥好

  两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深度介入患者诊疗,彰显了在传染病防控、公卫事件应急中的价值和担当。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疾病谱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也对中医药重大慢病防治、康复养生等方面特色优势的发挥提出更高的需求。对此,《规划》做出了针对性的回应。

  为提升中医药参与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卫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规划》就完善中医药参与应急管理的制度,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强化中医药应急救治支撑保障提出一系列目标和要求,包括建设35个左右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等。

  《规划》还提出,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规范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在国家基本公卫服务项目中优化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持续开展65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中医药健康管理,逐步提高覆盖率。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加强康复(医学)科建设,康复医院全部设置传统康复治疗室;探索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康复服务模式,大力开展培训,推动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

  为促进和规范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发展和老年健康服务供给,《规划》明确,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强化中医药与养老服务衔接,逐步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推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共建,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鼓励中医医师加入老年医学科工作团队和家庭医生签约团队,鼓励中医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服务等。

04 把短板补起来

  长期以来,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珍稀药材濒危、种植加工小而散、现代化程度不高等现象引发公众高度关注。对此,《规划》提出,加强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强道地药材生产管理,构建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优化生产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形成全国道地药材生产技术服务网络;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鼓励中药材产业化、商品化和适度规模化发展,加强中药材第三方质量检测平台建设,研究推进中药材、中药饮片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加快中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提升中药装备制造水平,加速中药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和现代化;加强中药安全监管,建立健全中药质量全链条安全监管机制等,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西医携手提高了临床疗效,也提示我国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协同发展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规划》就此提出,在综合医院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加强中西医协作和协同攻关。将中西医协同发展工作纳入医院评审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推动三级综合医院全部设置中医临床科室,设立中医门诊和中医病床。打造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中西医联合攻关。

  除此之外,《规划》注意到中医药作为与现代医药迥然不同的学科、健康服务体系的特点,强调了相关政策、措施“适配”的重要性,提出要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体系,包括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中医医疗机构、特色人才、临床疗效、科研成果等评价体系,探索制定符合中医药规律的评价指标,完善有利于中医药创新的科研评价机制等。(健康报  记者:崔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主题

214

回帖

3475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475
发表于 2022-4-18 16: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央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10个重点任务

央视新闻:聚焦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10个重点任务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规划指标的设定更加体现新时期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要求。为提升中医药服务供给,提出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0.85张、每千人口中医类别职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2人;为服务新时期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提出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不含中医专科医院)设发热门诊的比例达到100%、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和老年病科的比例分别达到70%和60%;为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提出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比例达到90%、中医床位数达到8.43万张。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了10个方面重点任务,为实现新时期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明确了举措,提供了保障。

  《规划》提出,一是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依托综合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中医医院建设一批国家中医医学中心;以地市级中医医院为重点,建设130个左右中医特色重点医院。

  二是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开展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建设35个左右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支持建设50个左右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形成100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或专家共识。

  三是推动建设100个左右中医药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做强领军人才、优秀人才、骨干人才梯次相衔接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实施西医学习中医人才专项,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

  四是建设高水平中医药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体系。实施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保护名录和保护制度。

  五是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编纂中国中药资源大典,制定发布全国道地药材目录。完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及中药资源动态监测数据,支持国家药用种质资源库建设。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提升行动和中药智能制造提升行动。建立健全中药质量全链条安全监管机制。

  六是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促进和规范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发展,发展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拓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丰富中医药健康产品供给。

  七是推动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和传播,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发展中医药博物馆事业,促进中医药博物馆体系建设。

  八是加快中医药开放发展。推进中医药参与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合作经验,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九是深化中医药领域改革。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改革完善中药注册管理,推进中医药领域综合改革,建设1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

  十是强化中医药发展支撑保障。提升中医药信息化水平,开展基层中医药信息化能力提升项目。建立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加强中医药法治建设,完善中医药法相关配套制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 作者:李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1

回帖

150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50
发表于 2022-4-18 17: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主要发展指标解读

以高质量考核推进高质量中医药的发展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主要发展指标解读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更好彰显中医药发展成就,体现中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规划对中医药发展目标进行了量化,兼顾全面性、代表性与可获得性原则,重点围绕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等方面的建设任务,设置了15项主要发展指标,体现出了“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发展思路,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预期目标。具体体现在:


第一,坚持把“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作为规划的核心任务,这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围绕本项任务规划设置了10个指标。

一是以增强人民群众中医药服务获得感为目标,强调加强中医医疗资源的规模,提升发展水平,设置了“中医医疗机构数”,“中医医院数”,“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4个核心指标,体现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规模和人均资源拥有量。二是以“补短板”为目标,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设置了“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医院、门诊部、诊所)覆盖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的比例(%)”,“每万人口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数”3个指标,反映中医药均衡发展程度,进一步强调县办中医医院作为基层中医医疗卫生机构的龙头地位,为实现中医药服务在基层的全覆盖奠定基础。三是以“强弱项”为目标,重视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其他医疗机构中医药临床科室等资源配置水平,设置了“公立综合医院中医床位数”,“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比例(%)”,“二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比例(%)”3个指标,反映了其他医疗机构是提供中医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中西医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

第二,坚持把“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作为规划的重要任务,以“扬优势”为目标,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围绕本项任务规划设置了4个指标。

一是提出中医医院必须“姓中”的基本建设要求,加强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师资源配置,设置“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比例(%)”的指标。二是体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原则,加强中医医院老年健康和康复服务体系建设,设置“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的比例(%)”、“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病科的比例(%)”2个指标,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发展要求。三是按照“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协调联动、快速反应”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医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中医类医院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水平,通过设置“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不含中医专科医院)设置发热门诊的比例(%)”这一规划中唯一一个约束性指标,反映出新冠疫情后国家对中医药防疫寄予的厚望,显现了中医药在未来参与新发突发传染病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第三,坚持把“推动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中医药不仅能有力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更能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动力。规划以中国公民对中医药的“知信行”情况为内容,设置“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的指标,能够体现出中医药与群众生产生活的融入程度,反映中医药文化弘扬的效果和发展的社会氛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监测统计中心主任 李宗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5

回帖

3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6
发表于 2022-4-18 17: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本次《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五年发展规划,是继《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之后,进一步对中医药发展作出的全局性、战略性、保障性谋划,是“十四五”时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医药工作的决策部署,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全面对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统筹医疗、科研、产业、教育、文化、国际合作等重点领域,全面发挥中医药多元价值,规划了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和重点任务。
  
第一,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引领,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中医药改革创新发展的目标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丰富多样健康服务的需求,对此,《规划》做到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破除制约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为切入点,完善政策举措和评价标准体系,持续推进中医药领域改革创新,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以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
  
一是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医疗机构、特色人才、临床疗效、科研成果等评价体系,破解严重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促进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二是通过建立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改革完善中医药注册管理等举措,深化中医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通过建设1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在服务模式、产业发展、质量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和样板。
  
第二,注重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建设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十三五”期间,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国中医医院达到5482家,99%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8%的乡镇卫生院、90.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4.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但同时中医药服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约14%左右的县尚未设置县级中医医院。在此背景下,《规划》提出了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建设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同时,更强化补足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的短板,垒实基础,织牢网底,让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中医药服务。《规划》明确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通过实施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基层中医馆建设、名医堂工程等项目,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在治未病、医疗、康复、公共卫生、健康宣教等领域的服务能力。
  
第三,注重提高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推动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中西医并重是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之一,也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显著特征和优势,《规划》中不仅多举措彰显中医药在医疗和健康服务中的特色优势,更是首次将“提高中西医结合水平”单列一节,通过建机制、建高地、推协作,打造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中西医联合攻关,推出一批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或专家共识,并引导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建设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普遍开展中医药服务,构建中西医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注重加强中西医结合各层次人才的培养,从院校教育、继续教育、学科建设等方面多措并举,落实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实施西医学习中医人才专项,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为中西医结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第四,注重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各类人才,夯实发展根基。
  
人才是发展第一要素,新时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更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引领与支撑。高层次人才不足、基层人才短缺、结构分布不均衡仍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环节,“十四五”时期是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及后备力量。《规划》不仅在医教协同深入院校教育改革中谋篇布局,更加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一是开展以“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表彰奖励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计划,做强领军人才、优秀人才、骨干人才梯次衔接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二是按照“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要求,开展以“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和“革命老区中医药人才振兴”为抓手的基层人才计划,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三是以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临床教学基地能力和传承工作室建设为立足点,实施人才平台建设计划,推动构建立体化、高素质的各类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夯实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根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规划》为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导航!中医药步入了发展的春天,让我们乘势而为,驭势而赢,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中医药人的贡献!(《人民日报》2022年4月2日6版  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24

回帖

65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65
发表于 2022-4-18 17: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旭东:全面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支撑和促进发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唐旭东:全面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支撑和促进“十四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刚刚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是首个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行业五年发展规划。《规划》强调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推进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应对全球科技创新竞争的战略选择。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建设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进中医药原始科技创新的的重要内容,更是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支撑和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对人民群众健康保障能力与产业发展驱动作用的事关全局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抉择。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2021年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科技部共同制定发布了《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十四五”时期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整合优化中医药科技资源,构建“国家—行业—地方”三级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


这次《规划》的发布,统筹考虑医疗、科研、产业、教育等中医药发展重点领域,在提出的重点任务中,把建设高水平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摆在了重要的位置,紧紧围绕建设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整体布局合理、层次定位清晰、主体责任明确、管理机制健全、开放协同发展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提出了加强重点领域攻关、建设高层次科技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措施,可谓抓住关键、重点突出。在此,举几个实例谈谈科技平台的重要性:

第一,中药复方疗法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的防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其中中药作用机制的科学阐释是国内外西医专家、分子生物学专家非常关注的,譬如中药治疗可以减少新冠肺炎患者轻转重,其可能的机制是什么?香港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在2020年1月率先发表了研究文章,通过采用分子对接研究技术阐明了很多中药的成分可以拮抗新冠病毒表面棘突上的S蛋白,阻止其结合人体细胞上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而进入人体。现实科研中,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需要高水平的多学科整合的研究平台,需要汇聚中药药理学、药物化学与鉴定、药物代谢动力学、系统生物学等多学科人才和先进的研究设备,目前中医药行业还缺少这样的高精尖研究平台和团队,整个中医药行业至今还没有学科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性的、省部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只有为数不多的二三个。

第二,在名医传承结合临床研究中,总结重点优势病种的诊疗经验之后,明确疗效、转化成果是关键,那么进行中药和中医药技术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的科技支撑平台建设则必不可少,也就是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只有科学合理的设计还不够,还要有严谨规范的科研过程质量管理支撑平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中药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就是建立了进行中药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的研究方案设计、过程质量控制体系、符合国际规范的受试者保护体系、涵盖临床试验全过程的电子化数据管理系统等临床研究科技支撑平台,以及制定了涵盖研究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指南,为临床研究产出高级别证据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9年3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了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就是倡导开展更多、更广泛的高质量的中医药循证研究,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全国政协常委陈冯富珍女士在成立仪式上表达祝贺之余,讲到中医药在现实中解决了很多的临床问题,但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及循证证据还不多,希望今后这方面的产出大大增加,更多地介绍给国际医学界。中医药领域要更多开展高质量的循证研究,就要多建这样的科技支撑平台。

第三,深厚积淀了名医经验的中医院特色中药医院制剂很受患者欢迎,许多上市的创新中药来源于医院制剂,但很多省市大型中医院并没有建立具有一定水平的中药制剂研究中心,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发挥。具备基本的中药复方制剂工艺、质量控制、药效药理毒理研究能力以及研究生产设备,才能为专科提供内服外用、携带方便的中药医院制剂,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南阳医圣祠时强调发展中医药要“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相促进。中医药行业要围绕说明白讲清楚疗效,扎实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传承创新的科技支撑能力。落实《规划》的具体措施、实现《规划》的任务目标,概括起来讲应该做到“四位联动”:大力推进“创新基地”高标准建设,不断强化“创新主体”高水平引领,充分激发“创新人才”高质量赋能,持续推动“创新机制”高效率运作。

一是大力推进中医药“创新基地”高标准建设

在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中,支持在中医理论、中药资源与现代中药创新、中医药疗效评价等重要领域方向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围绕重大慢病、中医优势病种和针灸等特色疗法,建设一批中医类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其协同创新网络。围绕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以及中医药标准化、中医药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中药质量控制、中药新药研发、中医智慧诊疗等方向建设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围绕中药现代化重大共性技术突破、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在中医药领域培育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依托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科研院所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优化整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三级实验室,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形成相关领域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链,为培育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重大平台储备力量。

二是不断强化中医药“创新主体”高水平引领

其一,发挥中医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中医理论等基础研究的引领作用。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古籍文献、学术流派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研究,促进中医理论的传承创新,切实加强中医理论创新成果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提高中医临床服务能力与水平。重点研究中医药临床评价的创新方法与技术、提升中医药临床研究科技支撑平台的建设水平,有效解决中医药临床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推动中医药科学高效发展。

其二,强化各类三级医疗机构在中医临床实践创新中的主导作用。鼓励以解决临床重大疾病问题、研制诊疗规范和技术标准、提高临床疗效和提升健康服务质量、促进人民健康为目标的实践创新研究。鼓励加强中医药应用基础研究,以省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建立区域中心实验室,整合区域资源,重点布局药物制剂研发、中药药理学、中药临床药代动力学、中医药分子生物学等应用基础研究平台建设。

其三,明确中医药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成果产业化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中医药企业加快发展研发力量,支持依托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创新技术中心等,推动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企业积极开展中药创新药物、中药资源保障与开发、珍稀濒危药用动植物的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中医药信息化等的研发产业化,推动中医药产业做强。

三是充分激发中医药“创新人才”高质量赋能

其一,加强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与引进。提高加强中医药高端学术人才(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优势学科、前沿学科的人才培养,加快培养和引进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和强化创新团队的成果产出效能。

其二,健全科技人才激励与评价机制。完善人才薪酬制度,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才奖励。支持中医医疗机构设立科研专职岗位,制定鼓励开展中医临床研究的激励制度,落实科研人员薪酬不低于同科室临床医生平均水平的制度。加大绩效工资分配向承担国家技术攻关任务的团队骨干人才倾斜,加大薪酬激励和成果转化股权激励的力度。

其三,鼓励中医药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破除制约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科研人员在企业兼职和离岗创业,充分发挥高校及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加快科技创新。鼓励完善职务发明制度,单位依法规定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比例和股权激励力度,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四是持续推动中医药“创新机制”高效率运作

其一,健全中医药科研管理制度。尊重中医药科研规律,在项目管理、经费使用、成果转化收益、团队组建等方面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为科研单位和人员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其二,探索完善政产学研协同机制。面向中医药产业中的关键和重大技术需求,探索企业主导、市场导向、政府资金引导研发立项、成果评价以及技术转移等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全过程管理运作机制,推动完善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的贡献率。

其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一批中医药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支持中医医院与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加强协作、共享资源。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在中医药成果转化收益、团队组建等方面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促进优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

其四,推进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将国外优质科技资源有效融合到中医药创新的全过程,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积极参与或组织国际和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

2021年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京以视频形式召开了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推进会。殷切希望进入首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的上海、广东、浙江等7省市,在推进中医药“创新机制”高效率运作、激发中医药“创新人才”高质量赋能等方面做出示范和引领,通过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打造一批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副院长唐旭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0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2-4-20 2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晓红:加强中医药院校教育 培养中医药特色人才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将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点任务,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四个面向”、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进一步突显了人才对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更为中医药教育事业下一阶段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规划》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教育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一脉相承,体现了对教育规律与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尊重,突出了质量与特色相统一的发展目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发展方式,着力体现了中医药教育发展应具有的前瞻性与系统性。

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高地,肩负着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持的使命。“十三五”是中医药院校教育与人才培养不断深化医教协同、快速发展的五年,特别是面对新冠疫情为医学教育带来的新挑战,中医药院校迅速调整应对,以中医药人才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积极行动,开展了系列改革并取得了卓著成效。“十四五”期间,各中医药院校应以《规划》为指导,科学谋划,系统布局,实现中医药院校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是夯实中医药院校的中医药类专业主体地位。优化中医药院校学科专业布局,集中院校优势资源做强主干专业。推动中医药学专业认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稳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依托中医药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打造建设一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一流专业,以点带面,推动中医药及相关专业共同发展,整体提升中医药院校办学水平与建设质量。

二是建立完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发展,以新时代中医药人才胜任力为导向,建立以“5+3”一体化为主体的中医人才培养体系,试点探索中医学专业9年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四新”建设,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打破院校壁垒,积极开展“中医+”“+中医”等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充分认识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重要性,加大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探索9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中、西两套理论体系各自的优势与特色,互补长短,共同致力于解决人类健康的问题,创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发挥中医药院校对基层的人才支持作用,加强院校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开展研究生毕业下基层锻炼后直博的试点工作,在锻炼学生基层服务能力的同时,助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

三是加强中医药课程与教材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大力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倡导开设整合课程与创新课程,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秉承传承与创新的理念,及时在课程中引入现代前沿知识,同时,增设中医疫病课程,继续加强经典课程学习。积极推进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材体系建设。依托中医药课程联盟,建设全国性虚拟教研室,夯实中医药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将经典教育与师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继续开展全国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试点联考,推动全国联考的正式实施。同时,将其纳入学生学业评价体系、认证评估等工作中,提升结果运用的实际成效。以中医经典等级联考为引擎,带动全国中医经典教育水平的共同提升。

四是加强中医临床教学能力建设,强化学生形成以中医思维为核心的综合临床能力。理顺中医药院校与附属医院关系,强化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主体职能,围绕中医药人才培养需求健全教研室等教学组织机构。依托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中心和中医临床教学案例库,提升中医临床教学质量。打造具有中医特色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将中医思维、中医经典、师承教育贯穿整个培训过程,增加危急重症救治及疫病防治内容。探索完善院校师承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室、流派工作室作用,鼓励名老中医药专家参与在校生、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带教、授课,使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通过系列举措,真正促进学生形成以中医思维为核心的综合临床能力。

五是强化中医药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引导广大教师回归教育本质,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加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传承“大医精诚”精神,培养一大批新时代的中医药“四有”好老师。建设并依托国家中医药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与卓越中医药师资培训计划,加强中医药基础课程教师、经典课程教师、临床教师、师承导师培养,全面提升中医药教师教学能力,强化中医药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六是发挥好评价“指挥棒”作用。构建体现中医药特色规律的中医药院校教育评价体系。坚持师德师风建设,贯彻师德失范“一票否决”。进一步完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将本科教学评估、中医学专业认证与国家级中医学类一流专业认证结果、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中心、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教师讲课比赛成绩等,纳入院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以此为抓手,引导各中医药院校的质量文化建设。加强对院校教育管理部门、教师、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等质量评价,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开展动态质量监控。加强人才评价方式研究,积极探索多维度考核学生的评价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医药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通过系列建设,真正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全面提升中医药院校教育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中医药事业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谷晓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