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子萱

刚生的宝宝出黄疸了,为啥茵陈五苓糖浆不中而黄儿美就中

  [复制链接]

2

主题

8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发表于 2025-1-23 12: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闭门 发表于 2025-1-20 12:26
“谷疸”:祖国医学病名。五疸之一。因饥饱失宜,湿热熏蒸所致黄疸症。《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谷 ...

这由“谷疸”又引出了“五疸”,那这“五疸”又是指哪五种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发表于 2025-1-23 12: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库恩 发表于 2025-1-23 12:33
这由“谷疸”又引出了“五疸”,那这“五疸”又是指哪五种情况?

五疸:即五种黄疸的合称。
     ①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见《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
     ②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黄汗。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
     ③黄疸、谷疸、女疸、酒疸、劳疸。见《肘后备急方》卷四。
     ④指五种黄疸病因。见《本草纲目》卷三:“黄疸有五,皆属热湿,有瘀热、脾虚、食积、瘀血、癊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发表于 2025-1-23 12: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六黄

华茂 发表于 2025-1-23 12:36
五疸:即五种黄疸的合称。
     ①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见《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
  ...

还有分得更细的三十六黄。
      三十六黄即三十六种黄病证候。出《外台秘要》卷四。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诸黄者,其黄皆因伤寒为本,五脏互有所伤,热气相侵,致使病人精神恍惚,六腑不和,七神无主,情意改变。”所指与一些急性发热病引起的发黄及意识障碍相似。所列三十六黄为肝黄、心黄、脾黄、肺黄、肾黄、胆黄、脑黄、行黄、癖黄、胃黄、鬼黄、奸黄、走马黄、立黄、黑黄、体黄、劳黄、脊禁黄、食黄、火黄、阴黄、气黄、煴黄、髓黄、房黄、血黄、忧黄、惊黄、花黄、疟黄、水黄、蛇黄、牛黄、雅黄、鸡黄、蚰蜒黄。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论黄病三十六种“皆非黄疸之比”,谓其多发生在东南地带。以地气湿热,易成瘴毒,人感而成黄。所指似包括我国南方地区性传染病。所载三十六黄为心黄、肝黄、脾黄、肺黄、肾黄、鬼黄、奸黄、血黄、人黄、髓黄、癊黄、急黄、气黄、痫黄、白黄、阴黄、胆黄、惊黄、风黄、走精黄、酒黄、鸡黄、蚰蜒黄、火黄、走马黄、房黄、黑黄、厌黄、水黄、爪黄、肠黄、犊黄、气黄、猪黄、土黄、虾蟆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发表于 2025-1-23 12: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九疸

巡山 发表于 2025-1-23 12:40
还有分得更细的三十六黄。
      三十六黄即三十六种黄病证候。出《外台秘要》卷四。
     《太平圣惠方》 ...

你这个对黄疸就分得太细了。一般是分“五疸”,就是再细点就“九疸”为常用。
     九疸为九种黄疸之合称。
     《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列九疸为胃疸、心疸、肾疸、肠疸、膏疸、舌疸、髓疸、肉疸、肝疸。书中载述:“凡诸疸病,皆由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有瘀热所致。其病身面皆发黄,但立名不同耳。”
     《外台秘要》卷四列九疸为胃疸、心疸、肾疸、脾疸、肺疸、舌疸、肉疸、髓疸、肝疸。参见有关条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发表于 2025-1-23 14: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闭门 发表于 2025-1-20 12:26
“谷疸”:祖国医学病名。五疸之一。因饥饱失宜,湿热熏蒸所致黄疸症。《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谷 ...

谷疸是五疸之一,又名胃疸、胃黄。

1.胃疸:
1)多食多饮之证。见《素问.平人气象论》。《外台秘要》卷四:“胃疸,食多喜饮,栀子人主之。”
2)九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由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瘀热所致。以身面皆发黄,食多喜饮为特征。
3)即谷疸。《杂病源流犀烛.诸疸源流》:“如食已头眩,寒热,心中怫郁不安,久则身黄,谷疸也,因饥饱所致,亦名胃疸。以胃气蒸冲得之。”

2.胃黄,三十六黄之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胃黄者,吐逆下利,心腹气胀,或时烦闷,不能饮食,四肢无力,若唇口面目舌根黑者,难治。”治用人参散等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发表于 2025-1-24 12: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路娜 发表于 2025-1-22 20:14
病理性黄疸是多种原因导致血清胆红素水平异常增高,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对胆红素代谢障碍或胆汁排泄 ...

大咖们:那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有何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发表于 2025-1-24 12: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临床表现暨区别

好俊 发表于 2025-1-24 12:29
大咖们:那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有何区别?

1.生理性黄疸
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颈部,或波及躯干,巩膜亦可黄染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复正常;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呕吐物及脑脊液等也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特别是个别早产儿可持续至4周,其粪仍系黄色,尿中无胆红素。
(1)黄疸色泽 轻者呈浅花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
(2)黄疸部位 多见于躯干、巩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
(3)新生儿 一般情况好,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不发生核黄疸。
(4)早产儿 生理性黄疸较足月儿多见,可略延迟1~2天出现,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迟,可延至2~4周。


2.病理性黄疸
常有以下特点:①出现早,生后24小时内出现;②程度重,足月儿大于12.9mg/dl,早产儿大于15mg/dl;③进展快,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超过5mg/dl;④持续时间长,或退而复现。
(1)黄疸程度 除面部、躯干外,还可累及四肢及手、足心均黄染。
(2)黄疸颜色 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呈桔黄或金黄色;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呈暗绿色或阴黄。
(3)伴随表现 溶血性黄疸多伴有贫血、肝脾大、出血点、水肿、心衰。感染性黄疸多伴发热、感染中毒症状及体征。梗阻性黄疸多伴肝肿大,大便色发白,尿色黄。
(4)全身症状 重症黄疸时可发生,表现反应差、精神萎靡、厌食。肌张力低,继而易激惹、高声尖叫、呼吸困难、惊厥或角弓反张、肌张力增高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5-1-24 15: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指标及其意义

检查新生儿黄疸可以明确黄疸的程度和类型,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指标异常可能提示病理性黄疸。但要注意的是,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为排他性诊断,出现皮肤或巩膜黄染的新生儿,可能需要怀疑病理性黄疸。
3.png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期特有,出生后第2~3天,新生儿会出现皮肤黄染,一般72小时左右消退,足月儿超过2周考虑病理性黄疸,早产儿超过4周,病理性黄疸常伴有皮肤巩膜黄染的情况。

具体到临床实践,一般出现黄疸,足月儿早于3天,尤其是2天的,先通过喂葡糖水或(或)加点调节肠道菌群药先喂一天,看胆红素增速情况。如果增速超过85umol/L(5mg/dl)或每小时≥0.5mg/dl,一般直接按病理性黄疸处理,要给与诸如茵栀黄、黄儿美、茵陈五苓糖浆之类的退黄成药,或者苯巴比妥之类的酶诱导剂、地塞米松等药物干预。

就临床实操来看,新生儿黄疸中医分型里湿热型偏多,而热重于湿的又相对比湿重于热的要多一点,寒湿型次之,瘀阻型和热毒型再次之。

但新生儿黄疸相对也较难辩证,所以对经验不够丰富和中医水平不足者,应用中成药,一般选适应证型概率大的药才是相对科学点的。医保的茵栀黄是湿热黄疸尤其是热重于湿型的不错的药,但其要求孩子的身体底子要好,还有点“蚕豆病”隐忧。那么非医保的,也就黄儿美目前是相对更合适的,这药对湿热黄疸两型的效果都不错,对寒湿型以及瘀阻型、热毒型的黄疸效果也是值得认可的。而茵陈五苓糖浆也就对湿性黄疸尤其湿重于热的效果明确。大家可以在临床中对比研究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发表于 2025-1-26 15: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楼主喜得贵子,安康成长!没被强行送去照蓝光,而且医生想尽办法给你出服药方案。这是个好医生。至于药,茵陈五苓糖浆应该是不对症了。我湖北孝感这边的,也有亲戚的娃吃这药显效的。不过我家及其他亲戚更多是服用黄儿美,从周围人看,还是黄儿美显效些,有效率更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1-27 19: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恭贺楼主孩儿安康!楼主是个爱钻研的人,娃的黄疸都已经好了,还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搞清黄儿美和茵陈五苓糖浆的差作用机制等差别。这网上有热心人士的接单,我们也因此受教了。感谢各位大咖!新春吉祥,新年大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