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子萱

刚生的宝宝出黄疸了,为啥茵陈五苓糖浆不中而黄儿美就中

  [复制链接]

2

主题

10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2-6 15: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将 发表于 2025-1-19 13:39
黄儿美这个方子也跟清代庆云阁著、由彭静山点校《医学摘粹》里的治谷疸名方“甘草茵陈汤”接近,原方 ...

《医学摘粹》黄胆(黄汗附)

黄胆者,已食如饥,但欲安卧,一身面目及小便俱黄是也。其证或伤于饮食,或伤于酒色,病因虽不同,而要总由于阳衰而土湿,湿在上者,阳郁而为湿热,湿在下者,阴郁而为湿寒。

如乙木下陷,而阳遏于阴分,亦化为湿热。甲木上逆,而阴旺于阳分,亦化为湿寒,此阳黄阴黄所由分也。其表在经络者,宜散之于汗孔。

其里在膀胱者,宜泄之于水道。其高在上脘者,宜涌吐其败浊。其低在下脘者,宜推荡其陈宿。酌其温凉寒热,四路涤清,则治黄胆无余蕴矣。如阴黄属脾虚不运者,以小建中汤主之。如阴黄属肾虚不化者,以真武汤主之。如阳黄属谷疸腹满尿涩者,以甘草茵陈汤主之。如阳黄宜发汗以利水者,以茵陈五苓散主之。如阳黄宜去热以利水者,以猪苓汤加茵陈主之。如阳黄属酒疸,心中懊 ,热疼恶心欲吐者,以栀子大黄汤主之。如阳黄属色疸,日晡发热恶寒,膀胱急,小便利,大便黑溏,五心热,腹胀满,身黄额黑者,以元滑苓甘散主之。如阳黄内有瘀热宜下者,以大承气汤去浓朴加栀子茵陈主之,如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出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以汗出浴水,水从毛孔入得之,此名黄汗,以黄 桂枝芍药苦酒汤主之。如身疼痛烦躁,小便不利者,以桂枝加黄 汤主之。

小建中汤:
(方见咳嗽) 加茵陈,水煎大半杯,温服。

真武汤:(方见痰饮) 加茵陈,水煎大半杯,温服。

甘草茵陈汤:茵陈(三钱) 栀子(三钱) 大黄(三钱) 甘草(二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服后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状,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茵陈五苓散:桂枝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等分为散,每用五钱,调茵陈蒿末一两,空腹米饮和服一汤匙,日三服,多饮热汤取汗。

猪苓汤:(方见瘟疫)

栀子大黄汤:栀子(三钱) 香豉(三钱) 大黄(三钱) 枳实(三钱) 水煎一怀,热分三服。

元滑苓甘散:元明粉 滑石 甘草 茯苓等分为末,大麦粥汁和服一汤匙,日三服。

服后病从大小便去,尿黄粪黑是其候也。

大承气汤
(方见温证)

黄芪桂枝芍药苦酒汤:黄芪(五钱) 芍药(三钱) 桂枝(三钱) 苦酒一杯半,水一杯,煎八分,温服。当心烦,至六七日乃解。

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生姜(三钱) 甘草(二钱炙) 黄芪(三钱) 大枣(四枚) 水三杯,煮八分,温服。须臾啜热粥一杯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0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2-6 15: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波导 发表于 2025-2-6 15:28
《医学摘粹》黄胆(黄汗附)

黄胆者,已食如饥,但欲安卧,一身面目及小便俱黄是也。其证或伤于饮食,或 ...

《医学摘粹》瘟疫

疫病者,感受天地之疠气也。其证头痛发热,或有汗,或无汗,胸满或渴,乡里传染,人人相同。盖人与天地相通,天地之六气不正,而人气感之则病生焉。然六气均能致病,惟寒温之气居多。温疫之证,发热出汗,得之于风。寒疫之证,寒热无汗,得之于寒。风为阳邪,寒为阴邪,风伤卫而病在营,寒伤营而病在卫,阳盛必传阳明而为热,阴盛必传太阴而为寒。温疫多病于春夏,寒疫多病于秋冬,其气使之然也。

如温疫在太阳经,发热头痛项强者,以防风汤主之。如太阳经罢,烦热燥渴者,以白虎加元麦汤主之。气虚烦渴者,以人参白虎加元麦汤主之。

如入阳明经,目痛鼻干,呕吐泄利者,以葛根汤,葛根芍药汤,葛根半夏汤主之。如入阳明腑,潮热汗出,谵语腹痛便秘者,以三承气汤加味主之。

如入少阳经,目眩耳聋,口苦咽干,胸痛胁痞,呕吐内实者,以大小柴胡汤加味主之。

如入太阴经,腹满嗌干者,以防风地黄汤主之。如入少阴经,口燥舌干者,以防风天冬汤主之。

如入厥阴经,烦满发斑者,以防风当归汤主之。如温疫烦渴,饮冷而水积胃腑不消,以致腹胁胀满,小便不利者,以猪苓汤主之。

如温疫咽痛喉肿,耳前后肿,颊肿面赤耳聋,俗名大头瘟者,以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芩、连主之。

如寒疫在太阳经,头痛发热恶寒者,以紫苏汤主之。如血升鼻衄未作以前,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者,以紫苏地黄汤主之。如外寒未解,而水气内停者,以苏桂姜辛汤主之。

如太阳经罢,烦躁发渴者,以白虎加元麦汤主之。气虚烦渴者,以人参白虎加元麦汤主之。

如入阳明经,呕吐泄利者,以苏叶、葛根、升麻汤,苏叶葛根半夏汤主之。

如入阳明腑,潮热汗出,谵语腹满便秘者,以三承气汤加味主之。

如入少阳经,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胸痛胁痞,寒热往来者,以小柴胡汤主之。如胸胁痞满泄利者,以黄芩汤主之。胸胁痞满呕吐者,以黄芩半夏生姜汤主之。

如少阳经传阳明腑,胸胁痞满,内实宜下者,以大柴胡汤主之。

如少阳经传太阴脏,胸胁痞满泄利者,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如少阳经,传太阴脏,胸胁痞满,呕吐者,以柴胡桂姜半夏汤主之。

如传入太阴腹满者,以苓参浓朴汤主之。

腹痛者,以苓参椒附汤主之。呕吐者,以参苓半夏汤主之。泄利者,以茯苓四逆加石脂汤主之。如传入少阴,厥逆吐泄者,以茯苓四逆加半夏汤主之。如传入厥阴,厥逆泄利者,以茯苓参甘姜附归脂汤主之。发热消渴者,以参甘归芍麦冬栝蒌汤主之。


猪苓汤:猪苓(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滑石(三钱研) 阿胶(三钱炒研) 流水煎大半杯,入阿胶消化,温服。
治温疫烦渴饮冷,而水积胃腑不消,以致腹胁胀满,小便不利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发表于 2025-2-6 15: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医学摘粹·阳黄·茵陈五苓散治阳黄证方歌

本帖最后由 罗德曼 于 2025-2-6 15:50 编辑
民本 发表于 2025-1-19 14:18
茵陈五苓散原本是《伤寒论》里的五苓散加2倍的茵陈量而来的。五苓散里君药是渗湿利水、泄热三焦的泽 ...

《医学摘粹》阳黄

茵陈五苓散
(证附) 发汗还兼利水宜,阳黄治法效偏奇,二苓术泽茵陈桂,去湿通经病可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发表于 2025-2-7 21: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新生儿黄疸了都要治疗呢?不管不行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发表于 2025-2-7 21: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兴旺 发表于 2025-2-7 21:19
为什么新生儿黄疸了都要治疗呢?不管不行吗?

其实,新生儿黄疸如此受到重视,肯定是有原因的。别说新生儿,就是成人黄疸了,不是也要积极治疗的吗?何况当出生的很柔弱的新生儿呢。回到正题,新生儿发黄疸,生病理性和母乳性的确实不用药物或物化办法干预治疗;但是如表现出另有精神欠佳、吮吸无力,小便颜色异常、粪便颜色逐渐变浅,甚至出现白陶土便,严重者可有嗜睡、抽搐等症状,就是病理性的,必须进行针对性地治疗了。因新生儿病理性黄疽严重时可能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发表于 2025-2-7 21: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歌 发表于 2025-2-7 21:36
其实,新生儿黄疸如此受到重视,肯定是有原因的。别说新生儿,就是成人黄疸了,不是也要积极治疗的吗?何 ...

那大佬请问,新生儿黄疸总共有几种呢,各自的病因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发表于 2025-2-7 21: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兴旺 发表于 2025-2-7 21:44
那大佬请问,新生儿黄疸总共有几种呢,各自的病因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知道新的生儿黄疸的定义,是指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周内可能出现皮肤黄染,这是由于体内胆红素沉积在皮肤 表面所致,医学上称之为新生儿黄疸。
     其次,了解下新生儿黄疸的病理。生儿由于血液中的红细胞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寿命短,易被破坏,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另一方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然后,再说新生儿黄疸的分类。一般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病理性、母乳性三种。
     如果是生理性黄疸,不需要特殊处理就可以自行消退。
     病理性黄疸是由于疾病所引起的,使胆红素的代谢出现异常,它发生在新生儿的特定时期,使生理性黄疸明显加重,并容易与生理性黄疸相混淆。病理性黄疸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黄疸可由细菌和其他病原体感染所致,如病毒、梅毒螺旋体、弓形虫等;非感染性黄疸有溶血性黄疸、胆道闭锁和遗传性疾病等。
     除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外,还有一种新生儿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其特点为:黄疸程度较生理性高,黄疸持续时间长,有的可持续三个月久。但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引起黄疸的其他病因可发现。停喂母乳后3天,黄疸下降明显。母乳性黄疸与肠道重吸收胆红素有关。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引起胆红素脑病。
     但值得注意的是:要诊断母乳性黄疸必须首先排除病理性黄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5

回帖

2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4
发表于 2025-2-9 16: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论是《伤寒论》里的五苓散,还是《金匮要略》里的茵陈五苓散,其原方都是肉桂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2-10 19: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鸿运当头 发表于 2025-2-9 16:12
不论是《伤寒论》里的五苓散,还是《金匮要略》里的茵陈五苓散,其原方都是肉桂呢 ...

是的。桂枝、肉桂(官桂、桂心)同出于桂树,桂枝为桂树的嫩枝,肉桂为桂树的树皮。二者均有温营血、助气化、散寒凝的作用。然桂枝作用较缓,长于发表散寒,主上行而通脉;肉桂作用较强,长于温里祛寒,入下焦而补肾阳。原方肉桂,该方之温阳化气作用增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2-11 09: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爱我 发表于 2025-2-10 19:21
是的。桂枝、肉桂(官桂、桂心)同出于桂树,桂枝为桂树的嫩枝,肉桂为桂树的树皮。二者均有温营血、助气化 ...

前人有认为桂枝在五苓散中的作用主要是暖肾而通利水道,主张用肉桂。其实桂枝和肉桂的挥发油都含桂皮醛,具有扩张血管而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都有助于利尿,故两者都可选用,如有表证及呕吐等症状,宜用桂枝,如腹痛,泄泻明显者,或体质偏于虚寒者,则用肉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