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国正行

新冠肺炎到底是怎么回事?预防或轻微感冒怎么办?

  [复制链接]

4

主题

32

回帖

46

积分

实习版主

积分
46
发表于 2021-9-15 09: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球首次:钟南山等团队精确描绘德尔塔变异株完整传播链



     新冠肺炎目前仍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已迅速成为目前盛行的毒株。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唐小平、李锋教授团队联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钟南山院士、陈如冲教授团队,针对德尔塔变异株引起的“5·21新冠肺炎疫情”,结合流行病学和病毒基因组测序技术首次在全球范围内精确描绘了德尔塔变异株传播的完整传播链,并结合临床资源,多方位描绘了该起疫情中病例的临床特征及病毒动力学特点。近日,该项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子刊《电子临床医学杂志》上发表。
     根据此前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核酸基因测序,“5·21新冠肺炎疫情”为德尔塔变异株引起,具有明确传播链。而该研究首次追踪并完整报道了这起疫情的清晰传播链。疫情之始为75岁女性因意外暴露感染,并通过密切的家庭接触或聚餐而感染另外3人。研究者观察到,该起疫情中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直接和间接近距离接触,其中30.8%的感染者是通过用餐传播,其次分别是家庭接触(30.13%)、社区传播(18.59%),以及包括工作和社交接触在内的其他传播途径(19.87%)。
     同时,研究者将“5·21”疫情感染者纳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感染新型冠状病毒野生株的患者队列进行研究,多方位分析了“5·21”疫情病例的临床特征及病毒动力学特点,总结归纳出德尔塔变异株的特点,并寻求进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
     研究者发现,德尔塔变异株的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中位潜伏期只有4.7天,明显短于野生株(6.3天)。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在非重症组中,德尔塔变异株患者的病毒潜伏期(4.0天)明显短于野生毒株(6.0天)。德尔塔变异株在10天内可传播4代,其中最快的代际传播不超过24小时。
     与野生株相比,德尔塔变异株感染者的病毒载量显著升高(前者CT值中位数为34.0,后者为20.6,CT值越低表明病毒载量越高) ,德尔塔变异株感染者核酸转阴的时间也比野生株的感染者明显延长。
     研究者还发现,感染德尔塔变异株是预测病情转为危重症的危险因素。在60岁及以上老年新冠肺炎患者人群中,德尔塔变异株组较野生株组危重症风险高1.45倍;而且感染德尔塔变异株发展为危重症比感染野生株快2.98倍。
     研究者认为,本研究揭示了德尔塔变异株具有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病毒载量高、核酸转阴时间长、更易发展为危重症等特点。因此,快速追踪、隔离以及时发现病毒感染者,对重点场所实施及时管控和在特殊情况下实施局部地区全员核酸筛查均非常重要。快速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做法,为全国防控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提供了“广州经验”。(总台央视记者 陈旭婷)


启疾光注:“5·21新冠肺炎疫情”,为今年(2021年)5月21日,广东的广州和深圳两地再次出现各1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并因此爆发一段新冠疫情传播事件,可见帖子“广东新冠疫情最新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8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1-10-9 11: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纽约时报:全球新冠开始大撤退 专家也不解

“新冠,正在撤退“,这是纽约时报刊发于10月5日的独家报道,标题令人振奋。

纽约时报报道显示,过去一个月,美国新增病例数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具体原因尚不清楚,同时也不能保证病例数将在未来持续下降。但结合现阶段的转折点,以及其持续时长来看,全球医学界已开始关注这一特殊变化。

自今年9月1日以来,美国每日新增病例数量显著下降了35%。而自8月底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病例数也显著下降了30%以上。上周,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的埃里克·托波尔(Eric Topol)博士写道:“这是数月来所观察到的特别良好的情况。”

目前,各国专家也不清楚染疫人数为何急剧下降,不过其中的确存在一种神秘的“两个月的循环周期”:即升温2个月后接着衰退2个月,但专家强调这不代表疫情就此终结。

此外,根据Worldometer统计,若自8月19日疫情高峰起算,单日新增人数一度达74.6万人,但10月4日单日新增人数已降至34.5万人,下降幅度超过53%。
9B10D7C7FBB269A0768EE3CB1930BDCAC2299487_size76_w1080_h1087.jpg

对于上述的2个月神秘周期,许多人猜测可能和季节性或是社交距离政策有关,不过纽约时报指出,2个月周期在各个季节都发生过,甚至在人们没有严格遵守社交距离政策的时候也出现过。

因此最符合常理的解释是病毒的生物性,结合了人类的社交行为。例如:不同的变异毒株特易传染特定的人类族群,当这些脆弱族群都已经感染过后,病毒自然就消退了。另外,也可能是每一种变异株需要2个月的时间,才能在一般大小的社区中传播。

纽约时报认为,隔离封锁措施的确发挥了作用,因为一旦疫情数量开始飙升,人们就会变得愈发谨慎。但明尼苏达大学流行病学家欧斯特荷姆(Michael Osterholm)认为,保持社交距离其实不如我们以为的那么重要,因为目前数百万美国儿童已经返校上课,近期的确诊人数却仍持续下降。

只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两个月的神秘周期一直在不断循环,而且这在全球的数字中是显然可见的。今年,美国病例数目从2月底到4月底上升,然后下降到6月底。紧接着,又在8月底再次上升,此后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不仅如此,更鼓舞人心的消息是,新冠重症病例也在不断下降。自9月1日以来,因新冠住院的美国患者下降了约25%。而自9月20日以来,每日死亡人数也已经下降了10%。这是自初夏以来,美国疫情死亡人数的首次持续下降。

纽约时报:全球新冠开始大撤退 专家也不解

“最后一波大浪潮”?


如今,科学家对这种神秘周期存有太多疑问,甚至希望以此解开新冠之谜

然而纽约时报强调,新冠病毒的两个月周期并不是什么铁定的科学规律,因为目前世界各地也存在很多例外。

例如,英国过去两个月的病例数量并没有持续下降,而是显得起伏不定。此外,随着美国寒冷天气的到来,人们将不断增加室内活动,届时是否会导致秋冬病例激增也未可知。因此,新冠大流行的发展仍然存在高度不确定性。

但这种不确定性也许暗示着,人们的未来会变得很乐观,因为越来越多的民众已接种至少一剂疫苗。此外,纽约时报称目前有一半的美国人或已感染新冠病毒,这甚至赋予了他们一些自然免疫力。

最终,只要人们的免疫系统进化得足够完善,像Delta那样具有破坏性的新一波疫情几乎永远不可能发生。

不过,许多科学家认为,新冠病毒也不会很快消失,它将循环往复多年。但疫苗可以将新冠转变为一种可控制的疾病,致使其与流感或普通感冒没有太大区别。

纽约时报落尾处写道:无论今秋人们会迎来什么,可以肯定的是,疫情最严重的阶段已经过去。(虎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9

回帖

66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66
发表于 2021-10-10 16: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福:有必要对野生动物开展新冠筛查



除了人类之外,越来越多动物被发现可感染新冠。其中,水貂被发现可将变异病毒再传回人类。

近日,题为Perspectives: COVID-19 Expands Its Territories from Humans to Animals 的文章发表,文章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

文章指出,新冠的宿主正在扩展,且尚未结束。有必要对易感野生动物进行大规模新冠筛查,以监测新冠感染和突变状况。

多种哺乳动物可成为新冠宿主

可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已远不仅是人。

近日,CCDC WEEKLY登出观点文章Perspectives: COVID-19 Expands Its Territories from Humans to Animals,两位作者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与中国疾控中心,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

文章指出,除了人类以外,一些哺乳动物也曾感染新冠。其中既有被圈养的动物,也有野生动物。

其中,动物园中的猫、狗、狮子、老虎、水貂、雪貂,曾通过接触新冠患者而感染。

在人类进行的感染实验中,兔子、猪、狐狸、果子狸等被认为是新冠的可能易感宿主。

自然界中,则发现雪豹、美洲狮和大猩猩感染新冠。
QQ图片20211010163705.png
目前已知的新冠宿主图。(A)自然界中已报告感染新冠的物种(B)据报道在感染实验中感染新冠的物种。注:实线箭头表示有明确证据表明新冠的跨物种传播方向,虚线箭头表示可能存在的跨物种传播方向。

在这些感染事件中,水貂曾引发广泛关注。

Science期刊发表的报告Transmissionof SARS-CoV-2 on mink farms between humans and mink and back to humans 中介绍,2020年4月23日和25日,荷兰首次发现两家水貂养殖场检出新冠,97名受试者中有66人感染,之后又有十多家水貂养殖场发现感染事件。测序表明,感染新冠之后,水貂体内出现病毒变异,且可以传回人类,导致进一步社区传播。为了防止这种持续的传播,当地扑杀了大量水貂,给相关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新冠正走向“野生” 宿主扩展正在进行

大多数动物感染出现在人类饲养的动物身上。不过,新冠正在走向“野生”。

研究显示,2019年和2020年,美国野生白尾鹿(Odocoileus virginianus)发现了1个和3个阳性抗体样本。2021年,该动物的样本抗体阳性率显著提高,达到了40%。野生白尾鹿的感染是否由人类引入,目前尚不清楚。但阳性增多,表明新冠已在野生白尾鹿中传播。

文中指出,冠状病毒的宿主扩展已得到充分证实,新冠病毒的宿主扩展仍在继续。这一扩张对人类社会也或产生影响。

以野生白尾鹿为例,这一种群在北美洲地理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约3000万只),在野生动物康复、实地研究、实际保护工作和一些与野生动物相关的旅游、投喂、圈养、狩猎等诸多活动中,人类可与其产生接触,这增加了新冠病毒从野生动物传回给人类的风险。

此外,许多其他野生动物,也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野生白尾鹿或感染者而感染新冠。一些实验研究表明,埃及果蝠(Rousettus aegyptiacus)、狨猴(Callithrix jacchus)、猕猴(Macaca fascularis和Macaca mulatta)、田鼠(Myodes glarolus)和北美鹿鼠(Peromycus maniculatus)等可能对新冠易感。

有必要对野生动物开展新冠筛查

文章指出,大多数陆地野生动物对于新冠易感性尚未测试,上述实验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海洋野生动物(尤其是海洋哺乳动物)对新冠易感性的研究仍然缺乏。人类频繁的海洋活动,如海洋养殖和海洋捕捞,会高频率接触海洋生物。如果存在易感新冠的部分海洋生物,人类可能会将新冠病毒传给它们,更糟糕的是,新冠可能继续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传播,从而产生新的新冠变异体,构成对人类的未知威胁。

新冠在扩展动物宿主的同时,其原始宿主仍无定论。

现有研究认为,蝙蝠源冠状病毒RaTG13基因组与新冠病毒的基因组最为相似(96.2%),不同国家也发现了几个与新冠病毒高度相似的蝙蝠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然而,源于蝙蝠的冠状病毒需要经中间宿主获得足够变异才能感染人类。有报告称,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中发现了相关病毒,RBD区域与新冠相似,但其总体基因组相似性均较低(<93%),表明穿山甲不太可能成为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对于任何大流行的病原体而言,追踪原始宿主对于了解病原体演变和预防未来暴发至关重要,但目前为止,蝙蝠是否是新冠原始宿主、从蝙蝠到人类的传播途径仍是未解之谜。

作者认为,目前,一些新冠变异株的传染性正在增强,对康复期血清和疫苗更有抵抗力,对公共卫生构成了全球威胁。新冠进化与人类应对策略之间的“比拼”,将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进行。其还指出,有必要对陆生和海洋野生动物,特别是易感野生动物进行大规模新冠筛查,以监测野生动物新冠感染和突变的状况,从而制定进一步的防控策略,这也能为研究新冠起源和跨物种传播提供更多线索。(新京报 记者︱戴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0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1-10-17 12: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科学院院士:“德尔塔”毒株大概率不会继续变异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尤金·库宁(Eugene Koonin)于当地时间前些天(2021年10月7日)表示,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已成为目前全球新冠疫情中的主要流行毒株,但大概率不会再继续变异。

     据俄罗斯塔斯社10月7日报道,库宁当日在OpenBIO-2021论坛上表示,德尔塔毒株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主要流行的毒株已有一段时间,这表明该毒株具有稳定性。“一个病毒越适应当前的条件,就越难继续进化。”

     报道称,库宁认为,在各国积极推动新冠疫苗普及度的情况下,毒株变异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科学家们正在使用计算机建模研究(未来有可能出现的)有能力突破免疫防御的新冠病毒变种。

     OpenBIO论坛于10月5日至8日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附近的科利佐沃科学城举行。该论坛的议题主要集中在病毒学和生物技术科学领域。(澎湃新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0

回帖

3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0
发表于 2021-11-13 11: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26天确诊超1000例!钟南山、张伯礼、张文宏,回答了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


国家卫健委疫情通报,11月11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79例,感染者涉及辽宁、河南、北京、黑龙江、河北、江西、云南等地。自10月17日起,本轮疫情已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149例。①  


什么时候可以开放钟南山院士:需要满足几个前提

11月11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2021年全球市长论坛全体大会上表示,当前我国防疫政策的指导思想是生命至上,对疾病进行强烈控制。从经验来看,中国新冠肺炎感染者人数在2020年3月达到高峰后,到现在经过20个月,只增加了约4万感染者,为国家重启经济赢得了时间。

钟南山表示,目前全球各国主要有四种防疫方法,包括强烈控制、压制、遏制和不采取任何措施。现在总结看来,强烈控制和压制是有效的,必须要这么做。
1.jpg

目前,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自10月17日西安报告2例阳性病例以来,本轮国内疫情已导致一千多人感染。根据国家卫健委11月6日公布的信息,病毒基因测序和流调溯源结果显示,本轮疫情由多个不关联的境外输入源头引起。

什么时候才能开放,走向正常?钟南山指出了几个前提,首先是目前全球因新冠病毒感染的病死率超过1%,但还需要继续降下来,其次是传播系数也要降下来,这样才能完全开放。具体而言,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全民接种疫苗,二是社区防控常态化,但不能加码,三是要研究有效药物。

钟南山表示,在疫苗接种方面,现在需要考虑的是打第三剂加强针,从全球的情况来看,不管是西方的疫苗还是中国的疫苗,半年内效果较好,但半年后效果减弱,这是现实,这个问题全球都没解决,未来仍然需要做进一步研究。从最新的资料来看,第三针接种后抗体增加很快,和接种两剂疫苗的最高点差不多,所以免疫时间会更长。②

明年疫情是否还会继续? 张伯礼院士:明年疫情会稍微放缓!

11月9日,“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接受津云新闻采访时,谈及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他表示,从整体来看,全世界范围内的疫情是稳中有降的。近期这次疫情的反弹在抗疫“持久战”过程中是难免的,未来大概率还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总趋势是向好的。所以,需要大家再继续坚持一段时间,等到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疫情的严峻形势会稍微放缓。③

对于明年疫情是否还会继续,张伯礼院士说,“如果到明年年底,病毒没有发生大的变异,疫苗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接种,这样的话形势会比较乐观。但是说实现新增病例绝对清零,或者绝对彻底扑灭疫情不大可能,只能说控制住没有大范围的流行。所以,我估计还得需要一年多的时间。大家还要再坚持一段时间,继续保持我们过去的有效做法:少聚集、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做好个人防护。”

张伯礼认为,当前疫情形势下并不适合完全放开相关防疫限制。鉴于欧美国家今年9月放开后出现了第四轮疫情传播高峰,2亿多患者中死亡病例超过500多万。如果中国也完全放开,我国就可能会有几千万人被感染,这样的后果是我们难以承受的。
2.jpg

“当前抗疫成果来之不易,是各级政府、广大医务工作者夜以继日严防死守努力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大好局面,不能让抗疫持久战功亏一篑。”张伯礼分析,这次疫情的“反扑”形势严峻,在短短的不到20天的时间,全国20个省、40多个城市陆续出现上千个病例,很多情况都是因为一时疏忽才造成了疫情蔓延的态势。就天津来看,境外疫情输入压力始终很大,但是目前仍能够保持“清零”,这非常不容易。现在进入冬季,防疫工作大家还应格外注意,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预防新冠病毒肺炎,张伯礼特别提出注射疫苗加强针的重要性。“加强针可以让人体应对病毒的免疫力大大提升,在疫苗的保护作用下,一方面是感染率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是即便感染大多也都属于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对于控制重症和死亡,疫苗的有效保护率在90%以上。所以希望大家还是要积极接种,这不仅是对个人的保护,也是对群体的保护。如果群体超过80%以上的人都接种了疫苗,那么社会的免疫屏障就能够建立起来,就很难再出现大范围的流行。”

最后,张伯礼还分享了冬季防疫保健“秘方”,有三点:

1. 不要熬夜;

2. 早治疗、早用药。如果说咽喉部出现问题,比如上火嗓子疼,还有感冒流鼻涕等要及时吃药。不要等到症状都起来了,再吃药就有点晚了。家中可以常备一些比如连花清瘟、银翘解毒等中药。服用时,首量加倍,也就是第一次吃药要把剂量加大一倍;

3. 平常保持鼻咽清洁。用盐水漱口、洗鼻子可以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第三针接种是否必要?  张文宏:第三针可以大幅降低病毒传播

11月3日,在“科学嘉年华”活动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目前全球的新冠疫情到了非常关键的时期,全球各个国家的疫情都出现了非常不一致的表现。因为大面积接种疫苗有些国家的发病率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比如最近的日本、以色列,还包括欧美的一些国家。”④
3.jpg

但是,大多数地区发病率仍然非常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面临着非常大的输入性风险,所以国内出现散发的病例并不奇怪。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除非国际疫情完全走到非常低的水平,否则国内会一直面临很大的输入性风险。

全世界都已经意识到接种疫苗对疾病有较强的抵抗作用,导致发病率下降,但是也不能完全阻断疾病传播。所以目前疫苗接种的情况还不足以完全达到使新冠疫情停止流行的水平。一些国家第三次接种以后带来了非常好的效果。

张文宏表示,三针疫苗可以大幅度降低病毒的传播、减少重症和死亡,所以第三针的接种成为全球非常好的选择。④



本文综合自:

①国家卫健委《每日新冠疫情防控通报》

②2021-11-11,2021年全球市长论坛全体大会钟南山院士演讲

③2021-11-10津云新闻《张伯礼关于疫情最新判断:坚持,再坚持 静待春暖花开》

④2021-11-03央视财经《张文宏:疫情处于关键时期,接种第三针疫苗是全球性的选择》
(健康时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24

回帖

72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2
发表于 2021-11-15 13: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牛津大学研究:六成南亚血统人携带高危基因 致新冠死亡增

牛津大学研究:六成南亚血统人携带高危基因 致新冠死亡风险增加一倍

     据路透社当地时间11月5日报道,英国牛津大学的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基因,该种基因可能使新冠肺炎引发的肺衰竭和死亡风险增加一倍。
     而据英国广播公司(BBC)同日报道,大约有60%来自南亚背景的人士和15%拥有欧洲血统的人群携带这种高风险基因,南亚以及英国一些地区的人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也确实更高。
     报道称,这一研究结果的发现,给人们理解为何某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患上严重疾病(新冠肺炎)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开发研制(新冠肺炎)靶向药物提供了可能性。
4B342D25B0B89CA7D9C3D04B5BEA40631FC4335D_size27_w647_h258.png
路透社报道截图
2.png
BBC报道截图

     据报道,这项研究刊登于《自然遗传学》杂志(Nature Genetics),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11月5日表示,大约60%的南亚血统人携带该基因的高风险版本,并补充说,这一发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英国一些社区的高死亡率,以及新冠病毒在印度造成严重破坏的原因,那里的人群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更高,但还不能完全据此解释。
     他们还估计,大约2%的非洲及加勒比血统和1.8%的东亚血统人群具有该基因的危险版本。
     报道称,在之前基因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人员结合人工智能和新的分子技术,确定了导致风险增加的确切基因——“LZTFL1”。这种基因参与了肺部细胞和新冠病毒的反应活动,最终可抑制人体呼吸道和肺部细胞对新冠病毒的适当反应。
     BBC解释,根据研究人员假设,这种高危基因破坏了人体一种关键的保护机制,该机制通常是肺部细胞用来抵御新冠病毒的。
     当肺部细胞与新冠病毒相互作用时,它们的防御策略之一是变成不具专一性的细胞,从而抵抗病毒。这种“去专一性”的过程,减少了细胞表面一种被称为“ACE-2”的关键蛋白的数量,而这一关键蛋白是新冠病毒能侵入细胞的关键所在。
     然而,对于携带有“LZTFL1”基因的人群来说,这一过程并不会起到太大作用,肺部细胞很容易受到新冠病毒的攻击。
     不过,研究人员表示,“LZTFL1”并不影响产生对抗病毒的抗体的免疫系统,新冠疫苗应该会对携带这种基因的人产生正常反应,这意味着高危人群仍可以从新冠疫苗中获得免疫保护,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研究团队首席研究员詹姆斯·戴维斯(James Davies)表示,危险基因对所有人群的影响并不相同,这一发现非常重要。
     “这项研究表明,肺部对感染的反应方式至关重要,因为大多数治疗方法都侧重于改变免疫系统对病毒的反应方式。”戴维斯说道。
     同时,由于目前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主要针对免疫系统,科学家们希望,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出新的针对肺部的靶向药物。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重症监护学科专家西蒙·比迪(Simon Biddie)在一份声明中指出,尽管这项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LZFTL1’基因在新冠确诊患者的肺部中发挥了作用”,但仍然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证实这些发现。(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9

回帖

4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0
发表于 2021-11-26 17: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艾滋病患体内进化而来的比德尔塔还可怕的新冠新毒株来

从艾滋病患体内进化而来的比德尔塔还可怕的新冠病毒新毒株来了! 中国香港已发现一例

     据外媒11月24日报道,科学家日前发出警告称,一种携带“极其大量”突变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悄然出现”,在多国疫情“再现高峰”之际,这样一种新变异毒株的出现或将“雪上加霜”。

     B.1.1.529毒株共有32处刺突蛋白突变,令科学家震惊——首次两种突变同时出现在一个毒株中
     尽管基因组测序显示,迄今为止全球仅有3个国家和地区的共10个病例被确认感染了这种名为B.1.1.529的毒株,但它已经引起了科学家的“严重担忧”,因为这个新变异毒株出现了32处刺突蛋白突变,且其中的一些突变有助于病毒逃避免疫。
     刺突蛋白是病毒的关键部分,新冠病毒通过它识别人体ACE2蛋白进入人体细胞,与此同时,现有的大部分新冠疫苗也是通过训练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突蛋白对病毒进行攻击。刺突蛋白突变会影响病毒感染细胞和传播的能力,但也会使免疫细胞更难攻击病原体。
     令科学家震惊的是,B.1.1.529新冠病毒变体包含了两个弗林蛋白酶切位点突变—— P681H(在Alpha、Mu、一些Gamma、 B.1.1.318变异毒株中曾出现过),以及N679K(在C.1.2中曾看到)。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病毒学家汤姆·皮科克博士在推特上称,这是他第一次看到两种突变同时出现在一个毒株中。
     他指出,这一新变异毒株的突变情况“非常可怕”,有可能“比此前所有新冠变异毒株都要可怕”,包括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德尔塔(Delta)毒株。相较之下,德尔塔毒株的刺突蛋白突变为16处。
     据报道,B.1.1.529感染于11月11日第一次在博茨瓦纳被采集,该国目前已有3个相关确诊病例。3天后,11月14日,南非记录了全球首个B.1.1.529感染病例,另有5人已在南非确诊。此外,香港也发现了1例。一名前往南非旅游的36岁男子,于10月22日至11月11日在南非逗留,返回香港时检测为阴性,但在11月13日隔离期间检测为阳性。
     科学家表示,香港的单一病例刚从南非旅行返回,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病毒可能已经通过国际旅行传播的担忧。皮科克博士写道:“对亚洲的输出意味着,感染可能比目前基因序列检测得到的结果更为普遍。”
     此外,他还表示:“极其长的分支长度和难以置信的、惊人数量的刺突蛋白突变表明,B.1.1.529可能是真正的担忧(预测从大多数已知单克隆抗体逃逸)。”

     B.1.1.529毒株已引起科学家的“严重担忧”,或从艾滋病患者体内进化而来——印证了此前科学家的担忧
     剑桥大学临床微生物学教授拉维·古普塔表示,B.1.1.529上的两种突变增加了传染性,降低了抗体识别能力。从目前的突变来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不过他表示,这种病毒的一个关键特性尚不清楚,那就是它的传染性,因为这才是导致德尔塔变种占据主导地位的关键原因,“免疫逃逸只是可能发生的情况的一部分”。
     科学家们称,将密切关注这一新变种,观察它是否有积聚势头,或是更广泛传播的迹象。而一些病毒学家已经开始对南非的情况感到深深的担忧。他们表示,目前南非的B.1.1.529感染病例都来自豪登省,而当地近日的病例出现了激增,这很可能是由一种新的变异毒株驱动,因为新增病例在非常局部的地区突然上升。不仅如此,在南非现有病例中,其中一名病患是尚未满周岁的女婴,这意味着已出现了家庭传播。
     伦敦大学学院遗传学研究所所长弗朗索瓦·巴洛克斯教授表示,B.1.1.529变异毒株中的大量突变,显然是在一次“单一爆发”中累积起来的,这表明它可能是在免疫系统较弱的人,如未经治疗的艾滋病毒/艾滋病(HIV)患者慢性感染期间进化而来的。他说:“我肯定认为,通过中和相对于阿尔法或德尔塔的抗体,它很难被识别。”
     巴洛克斯的说法,印证了科学家此前的担忧或已成为现实,即艾滋病毒和新冠病毒的“碰撞”可能会使根除新冠大流行的努力复杂化,晚期艾滋病患者可能成为新冠病毒突变的一个来源,甚至“成为全世界变异病毒的工厂”。
     据红星新闻此前报道,在216天的时间里,一名患有晚期HIV的南非女性体内的新冠病毒发生了32次突变,其中包括13次关键的刺突蛋白突变。当时,科学家便指出,南非纳塔尔省新冠病毒新变种频繁出现和该地区艾滋病的高流行之间可能存在着联系,该地区超过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是HIV阳性。
     不过巴洛克斯教授表示,目前很难预测B.1.1.529毒株的传播程度。皮科克博士也表示,如今的形势并不明朗,应该严密监控它,“希望它只是一个不太容易传播的奇怪毒簇”。(红星新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2

回帖

107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07
发表于 2021-11-26 18: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师饮 发表于 2021-11-26 17:33
从艾滋病患体内进化而来的比德尔塔还可怕的新冠病毒新毒株来了! 中国香港已发现一例

     据外媒11月24日 ...

     据央视新闻报道,南非国家传染病研究所(NICD)当地时间11月25日发表声明,目前已在南非检测到一种新型新冠病毒变种B.1.1.529。经过南非国家传染病研究所和私人检测实验室合作进行基因组测序后,目前已在22例阳性病例中检测到该变异毒株。
  数据显示,该变种病毒在南非的传播速度远超过大名鼎鼎的“德尔塔”变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3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1-11-27 13: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WHO将南非B.1.1.529新冠变异毒株命名为Omicron(“奥密克戎”)


路透社11月26日报道,世卫组织举行紧急会议,讨论B.1.1.529新冠变异毒株。会后世卫组织发布声明,将其列为“需要关注“的变异株(Variant of Concern),并命名为Omicron(“奥密克戎”)。

据报道,世卫在声明中指出,南非于11月24日首次将其报告给世卫组织,首个感染该变异株的样本采集时间是11月9日。该变异株包含大量突变,其中一些令人担忧。

初步研究表明,与其他“需要关注“的变异株相比,该变异株导致人体再次感染病毒的风险增加。目前,南非几乎各省份感染该变异株的病例数量都在增加。

在一天时间内,包括美国、瑞士、挪威、加拿大等国均对自南非、博茨瓦纳、津巴布韦、纳米比亚、莫桑比克等非洲国家的旅客或航班采取禁止入境措施,防止该变种毒株在本国传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6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1-11-28 12: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冠新变体“奥密克戎”会引发什么症状?

本帖最后由 云游四方 于 2021-11-28 12:15 编辑

新冠新变体“奥密克戎”会引发什么症状?南非医学协会发声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南非医学协会主席安吉丽克·库切(Angelique Coetzee)于当地时间26日介绍了感染新冠病毒新毒株“奥密克戎”(Omicron)的症状,并称该变体目前仅引发“轻度疾病”。
     “这是一种轻度疾病,症状包括肌肉酸疼、疲倦,并伴有轻微咳嗽。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感染者并没有失去味觉和嗅觉,也没有明显的症状。”库切还透露,一部分患者正在家中接受治疗。
     库切称,目前南非的医院并未因新毒株而加重负担,此外,暂未发现有接种过新冠疫苗的人群感染。库切还表示,病毒的确会传播,但就目前而言,“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有如此多夸张的报道,一切仍在调查之中。”(海外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