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天河

[医改药管求是] 药品国家集采第十批价格为保住市场而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复制链接]

2

主题

18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2-12 16: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集采入围的前提条件就应该是符合质控标准和疗效标准的吧?为了入围,质量和疗效如果都不要了,这还是治病的药吗?不怕药监局检查?!坐牢加罚款伺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1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2-13 08: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药品集采看起来是为老百姓省钱的好事,可背后也确实有不少难解的问题。进口药退出市场,国产药能否真正顶上?降价的同时,质量到底能不能拿捏住?这些问题,恐怕不是一场新闻发布会就能回答清楚的。老百姓图的是用得起、用得安心,但这两点能不能都满足,还是个未知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8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2-13 0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医保局的态度很明确:药品集采是为了让更多人用得起药,但质量不能打折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2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2-13 09: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药品集采的初衷是为了减轻老百姓的用药负担。过去,很多常见药价格高得离谱,尤其是一些慢性病药物,比如糖尿病患者常用的二甲双胍,进口药一年算下来得花不少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医保局采取了“集中采购”的方式,这就像菜市场里的大批发,买得多价格就能谈得低。但问题是,进口药企觉得赚不到钱,干脆退出中国市场。这几年,像赛诺菲、拜耳这些国际大药企,陆续减少了在中国的药品供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3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2-13 10: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老觉得进口药好,那是因为贵得离谱。国产药那么多三甲医院都验证过了,效果一样的,为什么不支持咱自己的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2-13 12: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医保局说得好听,什么疗效一样,那以后要是吃出问题了,谁能站出来保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1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2-13 12: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集采是好事,但国产药质量不行也是事实,不能一味的追求价格而牺牲了质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9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2-14 09: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嫩长 发表于 2025-2-12 10:15
集采之后药品质量是变差了,以前吃国产地平类降压药有效,现在吃效果很差,不得不换进口的
...

我自己深有体会,总之,罗卜白菜各有所爱,不能一刀切,也不能否认,一部分原研药的效果就是比仿制药耍好,不能为了便宜而不讲效果,那再便宜也没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3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2-14 09: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集采是好事,但国产药质量不行也是事实,不能一味的追求价格而牺牲了质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6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2-14 09: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仿制药”是劣币?原研药和仿制药的争议你得懂

过去几年,关于“原研药”和“仿制药”的争论一直没停过。这不,最近第十批全国药品集采的结果一出,又引发了一场大讨论。核心问题很简单:原研药没法在医院中标了,仿制药价格低、占了市场,可不少人却质疑仿制药的质量,甚至有人直接把它称为“劣质药”。

那么,这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2025年1月份,第十批全国药品集采落幕,结果引发了热烈讨论。原研药几乎全军覆没,原因是价格太高,没法竞争。原研药退出医院后,患者和医生的选择权被限制。这让不少人担心,仿制药真的能顶得住原研药吗?

这背后其实还牵涉到更复杂的问题:仿制药的质量到底行不行?

仿制药原本是为了让大家能用上便宜又有效的药,但现在它的名声却一落千丈。有人甚至喊出了“劣币驱逐良币”,意思是说,一些低质量的仿制药抢了市场,挤掉了好的药。可问题真是这样吗?

其实,质疑仿制药的声音并不是空穴来风。梁馨予,一位研究医药供应链的学者,她曾在2019年用美国的真实数据做过一项研究。她分析了20万名心脏病患者的记录,发现仿制药“立普妥”的疗效比原研药差。比如,在控制“坏胆固醇”(LDL-C)方面,仿制药效果不如原研药。而且,老年人和病情复杂的患者使用仿制药后,医疗费用居然还增加了不少。

她的研究结果不仅让人震惊,也让监管部门意识到一个问题:仿制药的有效性风险可能并没有被完全重视。美国药监局虽然有严格的检查制度,但更多是关注药物的安全性,而不是实际的疗效。换句话说,药物生产出来没有大问题就行,但至于吃了之后效果是不是和原研药一样好,这方面的监管就没那么细了。

再回到国内。自2018年“4+7”集采政策实施以来,仿制药的价格一次次被压低。低价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患者的药物支出减少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价格压得太低,药厂为了生存,只能降低成本。原材料、生产工艺、质量监控,这些环节能省则省,结果就是药品的质量和疗效可能受到影响。

举个例子,如果药厂为了省钱,用了质量一般的原材料,或者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那药品的药效就很难保证。而且,监管部门虽然会抽检药品,但因为时间和资源有限,根本做不到每一批药都仔细检查。这样一来,如果某一批仿制药的质量出问题,可能很难被及时发现。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种压低价格的模式对市场的长远发展并不友好。原研药企业因为赚不到钱,逐渐退出中国市场。而仿制药厂商为了生存,也不得不在质量和成本之间做出妥协。长此以往,患者的用药选择越来越少,药品的整体质量也可能越来越难以保障。


再回到梁馨予的研究。她发现,在美国,仿制药虽然也有类似的问题,但情况没有国内这么严重。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美国的药品零售市场和医疗保险体系更加成熟,患者对仿制药和原研药的感知差异不大;第二,美国的监管体系虽然也有漏洞,但整体更关注药品的长期效果,而不仅仅是生产安全。

可惜的是,中国的医疗环境和美国有很大不同。比如,中国的医保政策覆盖了大部分人群,而医保局为了减少支出,更倾向于采购价格低的仿制药。这种情况下,仿制药的问题自然会更加突出。

目前,随着集采政策的推进,仿制药的市场份额大幅增加。但与此同时,关于仿制药和原研药疗效差异的讨论也越来越热烈。一些学者呼吁,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仿制药疗效的监管,而不仅仅关注生产安全。

2025年2月,梁馨予在上海的一场医疗咨询机构活动中提到,她建议医保局在药品集采时,不仅要看价格,还要看疗效。她认为,可以建立一套独立的疗效评价体系,对每种药品进行综合评分,然后再决定是否纳入医保范围。这种做法虽然成本较高,但从长远来看,能够更好地保障患者的权益。

此外,一些药企也开始反思自己的生产模式。有企业表示,虽然价格压力很大,但质量始终是企业的生命线。他们希望未来的政策能在价格和质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低价并不一定是好事。药品价格虽然降了,但质量下降导致的医疗支出增加,可能会让患者和医保局得不偿失。更重要的是,患者的健康问题不能用钱来衡量。如果一味追求低价,而忽视了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那最终受伤的还是患者自己。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监管部门的作用非常重要。药品的安全性固然关键,但疗效同样不能忽视。只有加强监管,确保每一批药品的质量,才能真正让患者用得放心。

说到底,低价和高质量并不是天然矛盾的,但要找到平衡点却很难。如果一味压低药价,药厂难以为继,患者可能成为最终的受害者。集采的初衷是好的,可执行过程中却暴露了不少问题。药品是用来救命的,不是普通商品,质量必须摆在第一位。

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以价换质”?低价药真的能带来长远的好处吗?如果患者因为药品质量问题而反复就医,这样的低价还有意义吗?(财讯招财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